?
大宋国使者苟梦玉正在与秦国礼部交涉,他虽然口锋极紧,却也暴露了他急于达成协议的心理。
秦王赵诚命令礼部继续恩威并用,向宋使施加压力。他正忙着将新科进士们安排妥当。他钦点贺兰书院的程亮程子明为状元,为了搞平衡,这一甲第二、第三名就分别授了河东许敬和陕西楚明,在如何安排这一班进士们,赵诚颇费了一番心思。
朝廷新置度支使司,与盐铁、市舶两司并列,度支之下设八案: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常平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百官案,掌管全国财赋之数,分盐铁、市舶及户部的部分职责,即掌握财政收支总数。擢户部尚书刘中为度支使司,那些对数字敏感的进士们被分派到新的职司,却只有“里行”的头衔,实际是见习之意。有了新鲜血夜,六部也就有条件选派有经验的低级官员出京,纷纷加官一等,充实地方,补了一直空缺的地方职位,加强地方治理。
在科考中对律法有过研究的进士,一部分被分派到刑部,另一部分被纳入集贤院,负责研究修纂新法典。这是对于刚踏入官场的进士们来说,则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任务。
其他有特长的人,比如对书画、音律、金石等有才能的人,甚至是不知如何安排的人,统统被安排进入秘阁,负责古今经籍图书访书、购书、抄书、藏书、借书以及对图书的编目、校勘、修撰等各项职能,还负责古字画、器物的收集、鉴别与收藏。这则是真正比较轻闲地职事,如斡三半这样的人物在这里如鱼得水。
史馆则负责修撰夏国史。史馆学士承旨许敬对蕃字一无所知,他和众进士们只好从头学起,一夜回到十多年前,再次学认字。又要负责起居注,并掌天文日历,又要记载国史实录、与朝廷时政,与“神仙之职”丝毫无关。
最不讨新科进士们喜欢的则是新设的工学与农学,不幸分派到这两个职司的进士们茫然不知所措。这些人倒是提前授了正式的官职,免了见习的身份。算作是朝廷对他们的安慰。
昭文馆成了众进士们眼红的职司,因为自从它设立那一天起,就被秦王召见了不下五次。在未设翰林学士院地情况下,昭文馆成了最能接近国王的职司。
状元郎程亮被任命为昭文馆学士承旨、判馆事,即为领班,虽极为清要,却不比宋人同样的官职需有资历较高者才得以任职,不过是从七品。余馆又有修撰、同修撰、校理、修国史、同修国史、编修、检讨、校勘、检阅、校正、编校等等种种名目的小官。但均可称“学士”,另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