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目官、司库官等小吏。
新官上任三把火,程亮在赵诚的耳提面命之下,忙了半个月匆匆带着大秦国首份报纸的样稿求见。
“这是臣与众同僚商议的样稿,耶律大人亲自过问多次,方才有此成果,分为时政、吏治、民生、民风、逸事与文学六类,每旬为一期。针砭时弊、求真务实、雅俗共赏是本报的办报宗旨!”程亮眼中透着兴奋,“奉国主之命。臣请中书令王大人手书报名曰:大秦新闻。臣师刘山长亦亲赠稿件,只是刘师不愿收笔墨费,说是办报不易,盈亏尚未可知。以后臣若是能做到不亏空朝廷办报银钱。他才会考虑收笔墨费,以为表率。”
“刘明远做地对,他不迂腐,也不差那点润笔费。但将来若是有寒门之人投稿,一旦被采用,收点润笔费倒也可助己求学为文,将来也好报效朝廷。何乐而不为?”赵诚点点头。又笑道,“状元郎有没有亲作一篇?”
“臣身为主编。不敢专美于前。”程亮眼中透着兴奋,“自臣主事报纸以来,应者云集,不仅有朝中大臣们,也有四馆同仁,更有臣同窗故友,俱云要为朝廷充当耳目与喉舌,人人都是御史与谏议大夫。”
耳目与喉舌?赵诚心中也很得意,这差事对这位新科状元来说是个美差,却全在赵诚的掌握之中,顺着自己的意愿存在下去。这班新进士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个个热情无比,首份报纸的稿子直指中书六部,指摘其中失误之处,中书令王敬诚虽然有所耳闻,但因昭文馆是耶律楚材任大学士的地方,又是赵诚亲自过问的事情,只好避嫌,只能等着出版后再做计较。
赵诚从桌案上捡起一份稿件,直接递到程亮的面前,用不容质疑的口吻命令道:“将这份文稿刊行,但不要放在头版!”
程亮毕恭毕敬地接过来,通篇稿件不过五百来字,题目却吓人:论讨伐宋国之理由!署名却是:无名氏!
文章大意是说,有宋国人出仙人关,窜入我秦国境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士可忍孰不可忍,朝廷应重整大军,杀入蜀境为死难的百姓报仇。说地是理直气壮。
程亮以为自己看错了,无论如何他也不相信这文章写的是事实,因为自己就是凤翔府人氏,那里与宋境相距并不远,家中来信也从未提到此等骇人听闻之事。
“状元郎可知宋使已抵达我中兴府?”赵诚问道。
“回国主,臣有所耳闻,听说是为了秦宋两国约盟之事。”程亮恭敬地应道。
“那你可知,孤将以察合台的人头换宋人三百万两银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