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三朝会盟 第二十一章 盟约㈠(3 / 5)

普天之下 肖申克117 3912 字 2021-08-01

。故将来我朝若是不开科举之门,士人苦无晋身之路,必心生邪意,恐酿大祸啊。”

“呵呵。显达多虑了,孤并非不赞成科举,因为除了科举之道。孤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地举材之法。”赵诚摆摆手道,“孤只是让诸卿明白,科举虽好,但亦有其劣端,中书省需拟定一个全局之策,扬其善处,避其恶处,不可为开科举而科举。”

“请国主示下!”三位正副宰相道。

“一曰。科举并非取的是德行,熟读诸子百家,又能作赋百篇,也只表明某人识文断字罢了,科举所举之人,亦非就是有用之人,纸上得来终觉浅,需历练才可知其有用、大用或无用;

二曰,士人学业概有专攻,朝廷开科取士应因人而异。农学、工学、天文、算术、律法、医学皆可为一科,孤不求天下有才之人皆可如晋卿般样样擅长,只求专一。此专为应付学无所用之弊也;

三曰,宋苏学士曾言,经义、策论似较诗赋为有用,然以实际论则诗赋与策论经义皆无用,得人与否,全在于君相有无识人之明。故,孤更看重得人之后的审察、衡鉴,科举不过是抡才一法。任用之后还需考课随行。

四曰,科举比较而言,需学校配合,故王安石有三舍法。太学分三舍。学校不发达,则朝廷无人可选,科举亦不过是从庸才中选状元。学校者,宋人有京师太学,地方州、县之学,亦有民间书院、私塾。孤使宋国临安,沿途曾特意考察宋之学校,官家办学。所费甚巨。然地方有学无书者众,有校却无官田供养者亦众。州县之学校不过是聚食之所,资质佳者不屑入学,欲入而学者却不得门而入。至于太学,昔日曾有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之誉,概言太学生清苦鲠亮,敢言朝臣所不敢言之事,太学生亦敢伏阙言杀误国奸臣。然孤在临安所见,太学生虽仍有敢狂言指摘朝政者,然太学生们流连青楼,殴厨争伎,竞为靡丽,每一会饮,黄白错落,非头陀寺中地清苦僧人可比!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孤使宋国,并非只为游山玩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人之鉴,亦可以为师!若是为科举而科举,则不如使人举荐。”

王敬诚等人面色肃然,对赵诚更加心悦诚服了,因为赵诚很显然是深思熟虑过的,考虑得远比他们考虑得要长远。赵诚这一番长篇大论,也隐含着对他们三人的批评。

“臣等考虑不周,望国主恕罪!”王敬诚等人齐道。

那耶律楚材更是有些惶恐不安,面有赤色,他没有想到赵诚比他想象的更有谋略,自己有些好心办好事的意味,又考虑不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