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腹地。因此,都城守在燕京,大明长期陷入两线作战困境,永难恢复元气.......”
温体仁头上留着汗珠,战战兢兢。
果然,众大臣纷纷破口大骂道:“奸贼!”、“好你个温体仁,想要做秦桧不成?”
温体仁跪道:“皇上明鉴,除了这些怪力乱神之语。燕京立都,本身就多有不便。就拿粮食来说。帝都粮食补给,皆是仰仗南方。每年需要从南方漕运400万石、海运50万石粮食。”
“漕运、海运的运输成本,不算在户部的收支,但是实际上,漕运有一万四千多只漕船,运输400万石粮食至京师。路途中,却要消耗上千万粮饷。若是朝廷迁都南方。则可减少漕运消耗。节约下来的饷银,无论用来给军队派饷银,还是用来招抚流民屯田。皆是正途!”
兵部尚书杨嗣昌冷笑道:“漕运400万石粮食,真正是京师消耗的有多少,不过是100万石。其余的粮食。皆是北方各地边军的军粮。难道迁都之后,便可以不发给北方边军军粮了?”
果然,杨嗣昌如此一言,在朝中听命的武将,纷纷对温体仁怒目而视了。
事实上,温体仁早就做好了一番准备。准备工作是肖图白一手策划,皇帝派人悄悄的交给温体仁的一堆资料,使得温体仁可以从容应对可能面临的反对声。
“杨尚书此言差矣!本首辅何尝说不发边军粮饷?而是说,朝廷迁至江南。朝中的百官,还有宫人、京师三大营官兵。大半会迁到南方。这么一算,每年至少可减少50万石漕运粮食,间接省下100万石粮食的耗损。如此一来,朝廷的用度大减,还需像如今这般拆东墙补西墙吗?”
财政问题是大明的诸般困境的源头之一。诸大臣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这时候,大学士陈演、魏藻德激烈反对道:“祖宗有法——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皇帝迁都南京,北京怎么办?皇陵怎么办?若是迁都南京,北京防卫更为空虚,鞑子再率军毁皇陵。谁来守卫?”
兵部尚书杨嗣昌朝身后望去,其后站着的正是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光时亨是南直隶桐城人,崇祯七年甲戌科进士,此时担任兵科给事中,也是东林党一脉的后起之秀。历史上,崇祯十七年,光时亨阻崇祯南迁,使得崇祯困守北京殉国,而被南明朝廷论罪。
见到杨嗣昌暗示。光时亨站出来,严厉谴责道:“温体仁一派胡言,不杀温体仁,不足以安定民心,不足以稳社稷!”
封建王朝的社稷,除了皇权统治之外,也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