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转折,就这样被班主任决定了。人的命运很多时候不是自己决定的。总是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或者推着,或者牵着,身不由己的,前行着。敢问路在何方?不知道!
接到了入学通知书,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很高兴。爸爸妈妈更是高兴得不得了。所有的长辈或多或少都给了一些喜钱。邻居也来祝贺。爸爸还张罗了两桌待客。旭一下子被捧得老高。得到的都是夸赞,羡慕。“一俊遮百丑”,就是这么回事。旭也是名动乡里,乡亲们都在传说,那个叫旭的,一分钱没花,就考上了中专!一时成为经典的美谈。可是旭心里想,哪有那么厉害呢?真正考个大学才叫真牛呢!但他也知道,大学,这辈子,别想了。
妈妈说,该出去上学了,不能总穿补丁衣服了。去集市上买两块布做一身吧。大姨送了一套被面,用上新棉花,做一套新被褥!做被褥的活计奶奶包下了--但奶奶已经老了,“认针”的活需要旭来完成。大旭四岁的堂姐也来帮忙。堂姐已经结婚了,嫁到了十几里之外。这在旭的眼里,已经很远了。她很爱这个堂姐,甚至还眼红姐夫,怎么那么幸运,就娶到了姐姐!从小以来,堂姐就最疼旭,因为旭从小就瘦弱多病。她总是护着偏向着旭,田地里的活她帮旭分担,有好吃的从来都给旭留下最大的一份。虽不是亲姐,但比亲姐还亲上几倍。但他没有亲姐,堂姐就是亲姐。
姥爷也来了。送来二百元钱。姥爷是个勤快的苦难的正直的老人。小时候老早没了爹娘,靠拾马粪为生,叔父把他养大。解放后当了很多年的村支书。但从不搞邪门歪道。八十年代村子周围遍布荒地,也没有能力打水井,姥爷自己养一头驴,自己去开荒种地,没法灌溉就靠天收成。姥爷少言寡语,但提起开荒却字字掷地有声!用他的话说,撒一个豆,总能结三个豆吧?收的总比种的多!人口越来越多,不开荒怎么能行?这么大国家,这么多人,地越来越少,不种地大家吃什么?话虽然朴素,但道理很深刻。没人劝得了他让他休息,只好由他了。秋后自己带个镐头去别人收过的红薯地里捡红薯,往往每到冬天到来之前就捡上一百多斤。他和姥姥够吃一个冬天了。吃不完的就给儿女们分分。儿女们虽然心疼,但每次都必须收下。
土地是农民的最爱,是国家的根本。现在每年消失的万亩良田,不知道姥爷知道了会不会很心疼?粮食不够吃了去国外买吗?如果哪一天粮食像石油,像铁矿石一样被人敲竹杠,或者干脆不卖给你了,怎么办?不能相信什么别的国家吹嘘和兜售的市场经济,公平贸易,危机来了的时候,那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