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九日,星期六。
孟密河谷,东煌第62联队后山重炮御守阵地。
“叮!”
炮刷将炮弹顶到位,弹头与炮膛相撞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咚~”
主操的少年军官,在得到声纹信息反馈后立马抽出炮刷将炮闩关上,检查火炮闩口的密封性。
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哪怕处于战时非常紧急的状况中,如果没能关好,导致击发炮弹底火时产生泄露,那么运气不好炸的就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了。
在平日作训中只要将炮闩关上,就代表一切都准备就绪,但现在不行——这一段时间由于大量发射炮弹,加之欠佳的前线维护和几乎没有存货用于更新过炮管,导致现在的炮膛实际上处于一种薛定谔的不确定的、是否准备报废的量子叠加态中:
理论上一根炮管发射500发炮弹后,从安全保险的角度说就应该更换炮管了。
但鬼知道,这段时间这些炮管究竟每一根打了多少……
单单是十一月二十九号下午的“复仇之战”的一阶段就打掉了5300余发炮弹,平均下来一门炮(经过袭击余下了三十一门炮)发射了一百七十发炮弹。
而且那长达数个小时不间断的持续炮击,对炮管的损伤程度是不可逆的,再加上这些炮管在出发前就普遍已经发射过两百至三百发,所以最乐观的炮管寿命也只剩下三百发左右,备用的炮管却还在八莫遥遥不可及……
“boom~”炮口再次闪过耀眼的火光……
不过不管理论上存续如何,东煌的重炮现在仍然在愤怒的咆哮……
但真的停不下来了,敌人无间断的疯狂进攻已经持续了两昼夜了,即便是冒着殉爆的风险,伤亡也不过是一个炮组十来个人而已,但是让敌人冲上主阵地,死掉的可不止是一两个班十几二十个人那么简单了!
这个道理周默懂,操作炮的战士们也懂,他们冒着自己身边越来越大的炸膛风险,精准而迅速的把每一颗弥足珍贵的155mm炮弹塞进炮膛。
没有一个人说什么“太危险,不想干”之类的话语,只是继续默默而迅捷的将弹壳残骸从炮膛中拖曳出来,然后用浸湿的炮刷以物理手段为炮管稍稍降温,顺带清理一下筒子里因发射而积累下的火药残渣。
炮组的其余人也没闲着,手脚麻利的为刚刚被传输带运送就位的炮弹装上引信,并合力将百公斤左右的新炮弹从传输带上扛起、塞入还在冒着白烟的炮膛。
“为了大家、为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