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子科与欧阳诗涵的加入,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人力资源部的办公室更加拥挤些了。虽然只是增加了两个人头,但还是极大的增添了"人气"。
毛俊很是喜欢这样的感觉。特别是外人来参观时,多为GP人力资源管理的阵势而惊呼。
曾经也有质疑的声音存在,认为如此庞大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在中国,甚至是在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国企也好,民企也罢!
而GP,这样一个处于快速发展的民企,到底有没有必要构建如此庞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
这样的质疑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因为这些观点并未触及GP高层近乎一致的"共识",毛俊自然也是此等"共识"的坚定支持者和推行者。
在毛俊看来,"管多少人"是衡量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个指标被"GP快速发展的需要"合理的美化了。没有人会去质疑这样的美化,也没有人敢去直言这样的美化。因为谁若胆敢质疑,便是在怀疑"民企情结",这是一种关于弱者的心态。如此的怀疑定是被冠以了"忠节"的恶名。从GP创业的第一天开始,因为开店所以增员的基本思维方式,就已经被牢牢的确立了起来。这也正是人力资源部从不到十人,到二十人,再到三十多人的根本原因。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一切都是那么的合理……
几乎可以断言,人力资源部的队伍还会增大,随着GP拓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子公司出现,人力资源作为关键的后台职能部门必将被重点建设。现在的人力资源部也自然会被当作标准来复制。
确定人力资源部到底该有多少人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工作量来衡量。问题的关键也正在于此,在GP,工作量的衡量标准是缺失的,并不是人力资源部不想去建设这样的标准,恰恰是所有的总监们根本无意支持这样的标准,却总有千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应对。
毛俊自然了解中国民企人力资源的这一状况,这也正是毛俊人力资源理念中关键的组成部分。"众怒不可犯!",这便是在GP生存的基本法则。却也是中国民企的悲哀……
GP是典型的中国民企,但确有着国企的味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GP有着如同国企一样的"独立人脉系统",所谓"独立人脉系统"是指独立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外的一套关于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隐形的系统,这套系统是基于人脉关系建立的,说白了就是平日讲的裙带关系。
古嘉玉近日正在为此事冥思,是因为古嘉玉觉得这几个实习生的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