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至陇西、南至岭南、北至阴山和辽东的大帝国。他尊称自己为皇帝,制定尊君卑臣的各种制度。在中央,设立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下辖诸卿的政府机构。在地方,郡县制代替了西周的分封制,郡守、县令由中央委派。县以下设乡、里以及司治安的亭。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为文化、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统一法律,加强了政治统治。秦始皇还采取了许多削弱六国旧贵族的措施。
秦朝拥有强大的军队,其中三十万驻守北边以防匈奴,五十万屯戍岭南以防越人。秦朝筑成由临洮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并凿通灵渠以沟通湘漓水系交通;修通了自咸阳至燕、齐、吴、越的驰道和至北方边塞的直道。
秦的统治具有急政暴虐特色。大量人力、财力用于战争和兴建,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秦始皇生前已是“群盗满山”,死后立即爆发了陈胜领导的农民战争(见陈胜、吴广起义)。东方六国的残余力量也群起反秦,因此灭秦后呈现分裂局面。项羽、刘邦分别以楚、汉的名义进行了三四年的激战,刘邦获胜,在统一的秦帝国的废墟上着手建立比较稳定的汉帝国(见楚汉战争)。
西汉政治和汉末社会危机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建立的以长安为首都的西汉(前汉)帝国,继承秦朝规模,沿袭秦朝各种制度。但又力求休养生息,避免蹈秦朝速亡的覆辙。刘邦给罢遣的军士赐爵授田,培养出一个有军功爵的中小地主阶层和一部分较富裕的自耕农民,他们在汉初复兴农业生产中起了重要作用。轻徭薄赋和慎刑政策的执行,是所谓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
汉高祖仿效秦始皇,迁徙六国后人于关中。他消灭楚汉之战中形成的东方异姓诸侯王,代之以同姓诸王,并立下非同姓不王、非功不侯的誓约。同姓王强大后,同样形成割据。景帝接受晁错“削藩”建议,并压平了吴楚七国之乱。武帝继续削弱同姓王,巩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前140~前87),西汉国势最盛。他削弱丞相的权力,在宫中形成一个新的权力中心,称为中朝。中央军力得到加强,司监察职任的部刺史开始设立,以执法严酷闻名的酷吏成批出现。郡国岁举孝廉以补充官员队伍;长安和各地分别设立太学和郡国学,培养各级官员。经济方面,统一汉初以来紊乱不堪的货币,实行政府专营盐、铁以及均输、平准之法,打击大商贾(见两汉均输、两汉平准)。汉武帝维持了政治的稳定,并以聚集的钱财发动对周边各族的战争。
越人散居东南各省。羌人和西南夷人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