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以县制代替封邑制,废除井田。商鞅变法使落后的秦国富强起来。
文化学术也有相应变化,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儒家创始人孔丘(前551~前479),没落贵族出身,熟悉古代典籍,多有新解。孔子重人事而不重天命鬼神,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他主张为政宽惠而不苛猛。他本着有教无类精神,把教育向较低社会阶层推广,这种精神,正是战国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言论被汇集为《论语》一书。后世的儒家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加《乐》则称六经),据说都曾经孔丘审定。战国时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轲(约前372~前289)和荀况(约前313~前238)。孟子主张人性善,鼓吹行仁政;荀子主张人性恶,主张人定胜天。孔孟的儒学在后世处于独尊地位,对中国历史及中国民族发展影响很大。
战国时诸子百家竞起。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创始人墨翟(约前468~前376)反对战争,提倡兼爱;反对奢侈,提倡节俭。墨家还主张假鬼神力量以制约人主的行为。道家的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而治。他认为对立因素可以转化,这是朴素的辩证思想。庄周(约前369~前286)对自然和社会的万事万物持相对观点,崇尚自然无为。法家认为社会是不断进化的,社会前进有赖君主权威,而加强君主权威必须法、术、势并重。法家学说集大成者为韩非(约前280~前233)。李悝撰有《法经》,已佚。出土的云梦秦简保存了战国时秦国法律的许多内容。诸子中的兵家,留传至今的有孙武所作《孙子兵法》,是杰出的军事著作。近年山东出土了《孙膑兵法》以及《尉缭子》等书。
文学方面,屈原(约前340~约前278)的《离骚》,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史学、天文历算和其他科学技术,春秋战国时都有贡献。
各国经济发展和变法改革,加强了国力,刺激了兼并yu望,因此战争规模更大,也更频繁。战国前期魏国最强,于公元前344年率先称王。接着秦国崛起,蚕食韩、魏、赵国,并向南取蜀,并吞楚国汉中之地。燕、齐等国战争也不少。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史称秦坑赵降卒四十万。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筹划攻灭六国。公元前230至前221年,秦军陆续灭韩、赵、魏、燕、楚、齐,统一天下。
秦至南北朝(公元前221至公元589年)
秦(统一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以咸阳为首都的东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