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1(4 / 21)

70年周平王自镐京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其后,王室衰微,在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中涌现出一批强国,先后竞夺霸权。齐、晋、楚、秦加上宋,史称五霸,但有异说。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十余国中越、韩、魏、齐、楚、燕、秦七国战争不断。春秋和战国合称东周。春秋时齐国发达最早。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任用管仲,国势强大,在戎、狄交侵中拯救了一些中原小国,抗拒了楚国北上。公元前651年,诸侯盟会于葵丘,齐桓公成为霸主。继为霸主的晋文公(前636~前628在位)继续抗拒楚国北进,主持了践土之盟。此后,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称霸于西戎;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则北向窥测周王室,于败晋后称霸中原。公元前546年宋国向戌倡议召集弭兵之会,各国承认晋楚霸权。前6世纪下半期,江南吴国崛起,一度进占楚都。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开江淮运河北上,会诸侯于黄池,成为霸主。公元前473年,越灭吴。

中原地区的国家,本来是许多块不相衔接的垦殖区,春秋时期逐渐连结起来。各国接触增多,战争频繁。私田垦辟增加使井田制趋于破坏。租税制也出现相应改变。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变化的关键时期,但对于变化性质史学界迄无定论,有说是封建领主制转向封建地主制,有说是奴隶制转向封建制,有说是奴隶制由较低阶段转向较高阶段。

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牛耕、施肥、水利应用于农业,耕垦速度和质量大为提高。铁、铜、盐、纺织、陶器、漆器等手工业都相当发达,有官营也有私营。市场商品种类多,金属货币大量使用。城市人口大增,齐都临淄多至七万户。商人兼并农民、农民弃本(农)逐末(商)的现象引起统治者和政治家的忧虑,许多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社会结构变化显著。新的自耕小农成为农业生产主力。手工业者、商人具有独立的身分。宗法贵族分化,出现了俸禄制的官僚和各种士。士可以上升为官僚,也可以下降为农民。雇佣劳动时有所见,奴隶劳动仍广泛使用。豪强兼并农民并使之成为依附者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各国竞用士人,推行变法。魏、楚、齐、韩、秦国相继变法,其中秦用商鞅变法成就最显著。商鞅立什伍连坐法以控制人民,把民间大家庭析为小家庭以增加纳税服役的单位,力耕致富者减免负担,经商及怠惰致贫者罚为奴隶,以军功受爵高低决定其zhan有土地、奴隶数量。以后又令统一度量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