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位继承中兄终弟及普遍,晚期始多父子相传。国家制度比较完备。与周边各方国常有战争,士卒动用一次可达数万。国事和国王活动往往要先问鬼神,办法是炙灼龟甲、牛胛骨,据裂纹判断朕兆,刻辞为记。甲骨文就是这样保留下来的。
商朝后期,统治者腐化日甚。帝辛(纣)虽取得对东夷作战的胜利,但终于耗尽国力,被西方的周部落所灭。
西周周部落兴起于渭水支流漆水一带,姬姓。始祖后稷,名弃,长于种植。以后周人迁豳(今陕西旬邑),再迁岐山(今陕西岐山)周原,进入阶级社会,逐渐兴盛起来。周文王名昌,重农业,开境土,迁都于丰(今西安之西),与商关系日益密切。周武王即位,建镐都于丰之东。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周,史称西周。西周传十一世十二王,历时约二百余年。
周封纣子武庚于商都以治商遗民,而以武王诸弟管叔、蔡叔等监武庚。周成王时,武王弟周公旦辅政,武庚联合管、蔡叛周。周公平叛,统治扩及东方。周大规模分封同姓和异姓诸侯,诸侯尊周王为共主,岁时朝觐贡纳,为周藩屏。各诸侯国的开拓发展,实际上就是土地垦殖区域的扩大。西周与江汉地区的荆楚、淮河流域的淮夷、西北的严允(犬戎)、北方的鬼方,都有频繁交往,包括战争。远在东北的肃慎,也与周发生贡纳关系。
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在王畿,诸侯在国中,都可以以亲疏为准,把土地按卿──大夫──士的等级逐次分封。土地上的臣民也随同封授。受封者对封者有相应的义务。这是一种土地分配与宗法相联系的制度。主要劳动者是庶民。有人认为庶民是半自由的农夫,所以这种制度是典型的封建领主制;有人认为庶民是奴隶,所以这种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周朝实行的井田制,其性质亦因上述的见解分歧而无定论。
西周农具种类增多,主要还是用石蚌骨木做成,也出现了一些青铜农具。农产品种类增加,畜牧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青铜器制作地点比过去广泛,铜器风格逐渐呈现地域特点。铜器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出现了作为交换媒介的贝和铜块,但常见的还是实物交换,例如用一匹马和一束丝交换五个奴隶。
西周经历了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后,逐渐走向衰败。周厉王垄断山泽之利,又压制国人言论,引起暴动,出现了“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国古史有确切纪年之始。公元前771年,申侯引犬戎攻西周,杀幽王,西周亡。
春秋战国公元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