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5 / 6)

,射者依目标的远近,通过望山控制镞端的高低,找出适当的发射角,以便准确地命中目标。

到了西汉时因为跟北方匈奴长时间交战,作为汉军步兵对抗匈奴骑兵的利器,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望山”上开始出现用于测距瞄准的刻度,提高了的命中率。并且开始有了连的记载:“因发连射单于,单于下走”(《资治通鉴》卷21)。到了东汉时期开始有腰引(后又作腰开)这是单人能拉开的最强“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张”(《武备志》)并且在三国时期诸葛制作了著名的“元戎”史载这种连“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十矢俱发”(《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张配合使用有很强的杀伤力。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又对其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单人即可使用的一五矢的更实用的兵器。

腰引的图形见于山东省济宁武氏祠画像石中。《晋书·马隆传》称当时简试勇士所用腰引的强度为三十六钧(约合九石)。明朝的《武备志》称之为腰开,“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开”。可见它是单人使用的弹射力最大的。

装有连射机构的连始见于东汉班固撰《汉书·李陵传》:“发连射单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改制的连,大量装备蜀国部队,“一十矢俱发”(西晋陈寿撰《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威力很强。

汉朝的强度以“石”来计算。张弓引满一石的相当提起一石(约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据汉简和古文献记载,汉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诸种。汉的强度都要经过严格校验,在居延汉简中曾发现过检验已受损伤的的强度的记录,其中十石又称为大黄、黄肩或大黄力,强度最大。参据《梦溪笔谈》所记的宋朝一种蹶张的“偏架”估算,汉朝强的射程可达400米左右。汉朝名将李广于公元前121年与匈奴作战时,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以大黄射杀对方将领而扭转战局。汉朝郡国还组成了以手为主的步兵兵团“材官”,其指挥员的官号有的就称“强将军”。

由于的发射比较费时,而且持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手常在其他士兵掩护下编成“上”、“进”、“发”等组,轮番连续发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发挥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后骑兵大规模纵横驰骋之时,由于强不便在马背上使用,遂逐渐衰落。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不再受重视。《天工开物》中甚至认为是“守营兵器,不利行阵”。

到了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骑兵在战场上称雄,不便于骑兵在马上使用,而且当时讲究使用重甲骑兵,所以进一步向威力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