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相当的高兴,突然兴起来到孔子学院视察儿子的学习情况。接着父子俩骑马在学院外的广场上遛弯,不料一名法国新教徒突然开枪射中了路易十三的坐骑。坐骑受惊,顿时狂奔,一下子冲进了塞纳河里。
法国卫队急忙救起了国王,并击毙了那名新教徒。路易十三没被淹死,但是塞纳河的脏水冲进了他的肺子里,法国宫廷医师未能全部清除脏水,导致路易十三肺部发炎,并与七天后驾崩。
法国大丧,年仅五岁的儿子继位,号路易十四。继位后的路易十四年幼,大权归母亲安娜和首相黎塞留把持,而他则继续在孔子学院学习。
年幼的路易十四深得中华帝国政府重视,孔子学院的教师们煞费苦心的教授他知识,用中华文化时刻影响着路易十四的身心。至于等到路易十四长大亲政后,会给法兰西王国带来什么影响,法国人一点警惕都没有,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中华帝国在欧洲开设孔子学院的背后目的。
继法国巴黎孔子学院建立后,一股中国热迅速在欧洲传播开来。
此前欧洲各国对中华帝国的了解仅限于当年的马可波罗日记,以及最近的十年来中华帝国的对外殖民扩张。
事实上,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还得感谢一个外国传教士,这就是利玛窦。
利玛窦于1601年,应明万历皇帝之诏住进了北京,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他在中国传教历经艰辛,前后长达28年。利玛窦在华期间,用了很大的精力潜心研读儒家经典,李贽说利玛窦“凡我国书籍无不读,清明于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清明于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说,今尽能言我此间之言,作此间之文字,行此间之礼仪。”是一个“中极玲珑,外极朴实,”的“极标致”之人。
早先,利玛窦企图从这些经典中寻找“儒耶对话”的切入点,探讨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的可能性。利玛窦认为:“中国哲学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这位博学的伟大人物,诞生于基督纪元前551年,享年70余岁。他既以著作和授徒,又以自己的身教来激励他的人民追求道德。他的自制力和有节制的生活方式,使他的同胞断言他远比世界各国过去所有被认为是德高望重的人更为神圣”,“孔子是中国的圣哲之师”,因此,“中国有学问的人非常之尊敬他”。
利玛窦认为,《四书》、《五经》是为着国家未来的美好和发展而集道德教诫之大成,《四书》“是着眼于个人、家庭、及整个国家的道德行为,而在人类理性的光芒下对正当的道德活动加以指导”,《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