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俩要将这宝藏全部捐献给府衙。苏大人,请收下经书。”
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料不到润林竟然会捐献宝藏。
苏轼也是一怔,随后赞道:“贤侄少年,竟然深明大义,实在是难能可贵。好,我便代表府衙受领。这宝藏本是从百姓中搜刮而来,我定妥善处置这些宝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润林笑道:“那就是最好了。了此心愿,我们兄弟俩也少了一个大负担。”
净安双掌合十:“阿弥陀佛,近百年来,为这宝藏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却没有一人有戚公子这般胸襟。公子年少便颇有慧根,能看淡名利,将来必有一番大作为。戚老施主在九泉之下也会倍感欣慰。”
众人见事已至此,虽然心里极不情愿,不过面子上不甘落后,纷纷表示此举最妥。对润林的大义也是极尽赞许之能事。润林自是谈笑自若,宝山却一直阴着脸,一句不说。
打道回府,众人沿着来路返回法缘寺,心中各有滋味,除了润林谁也没想到结果竟是如此。一众人来到木板桥处,准备过桥,此时天上突然落起了雨点,毛毛细雨虽不大,却把带来的几只灯笼中的烛火全浇灭了。夜空中本来乌云沉沉,暗无星光,此时四下更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众人登时有些慌乱。
漆黑中苏轼喊道:“大家不要乱动。此处离法缘寺已不远。过了前面的木桥,就是石板路了,沿路就可回到寺中。”
一个声音道:“这桥面湿滑,长满绿苔,没有烛火可不好过。脚下一不留神踩空,就要跌下山涧。”是金昌的声音。
苏轼吩咐道:“祥叔,你寻一下木桥的方位。”
苏祥应声。伸手在四周摸了一遍,触到一支树枝,折了下来,用来探路。脑中依稀记得刚才烛火熄灭时,桥的方位。用树枝不停点探。少顷,终于找到木桥所在,喊道:“少爷,木桥找到了。在这里。”
苏轼又命众人手拉手,小心往桥边移去。泥路虽湿滑,但是众人携手,互相搀扶,走得又谨慎,终于到了桥边。
苏祥大声喊道:“少爷,这桥不稳,我先过去接应你们。”
“好。千万要小心。”
苏祥施展轻身功夫“蜻蜓点水”,脚尖只点了两下桥面,身子已跃过木桥,落在对岸,喊道:“少爷,你们脚下小心,这木桥朽腐多时。不可同时承载多人,你们两两搀扶,过完一对,再过一对。”
苏轼点点头:“祥叔所言极是,此桥危矣,大家互相搀扶着过桥。”
黑暗中,各人互相摸索,寻觅着过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