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九章 燕子回巢、书生离乡(1 / 4)

南宋日记 伯山子鸳 2877 字 2021-06-07

?二月春风啊,何止只是剪刀?还是一把离愁的剑,将普天下学子的思乡情一剑斩断,然后埋头到“吃铁饭碗”的另一番愁绪之中。燕子欢欢喜喜启程时,书生也几家欢喜几家愁绪地离了故乡……

按刘涣心中的知识,他多多少少是记得一些南宋时期的科举考试的,可而今身临其境,却感一阵突兀,不知是历史戏弄了他?还是他戏弄了历史?

赵构南逃以来,进士科的考试每三年大比,凡应试之人,大抵通过县试、乡试、省试、殿试,期间虽有变卦,但也相差无几,所谓“三级考试”,即成惯制。

也就是说,各路举子须先经“解试”,即通过州试(乡试)、转运司试(漕试)或国子监试(太学试)中的一种,称为“正解”。“正解”和“免解”(不经考试)举子,头年发解,次年春参加“省试”、“殿试”。

历经重重“劫难”,到了后来“功成名就”之时,前三名被点为状元、榜眼、探花。从建炎二年开始,定经义、诗赋分科,第一场分别考经义或诗赋,第二场考论,第三场考策;到时必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可既然是封建科举,难免有利有弊。其中,官家思想的主导性极强——却说这两年以来,皇帝赵昚不知是嫌生活过于安逸,还是心底开始着发急?他于去年秋冬时节下了圣旨,尽将乡试时间安排在了乾道八年的春季时节,然后火急火燎,于当年八月秋季举行省试与殿试。

一年时间,完成三年一次的科考,本是常态。可今年的安排,难免过于急促,不晓得他是甚么意思?尚有大臣反驳,赵昚只回应一句话,大体意思是说:“老子现在缺人才,等不急了!”

涣哥儿记得模糊,貌似这科考一说,各路应考的举子中举者的比例相差很大,通常开封府、国子监举子每四五人中举一名,而外路举子常是二三十人中举一名,有时六七十人才中举一名,河东、广西、夔州、利州等路有时甚至无一人中举。

这倒好了,他而今就是身处在夔州!就要参加乡试,这乡试而今又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对了,按常理不是八月份的么,赵昚老儿急甚么?哎……世事无常,造化弄人了,我不过海中一叶扁舟,身似浮萍,随浪逐打罢……”刘涣长叹一声,找出张年丰送给他的毛笔,搬到了夔州中心的奉节县城,他要感受一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景!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他除了震惊以外,却多多少少感到应试者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