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史浩(3 / 5)

南宋日记 伯山子鸳 3708 字 2021-06-07

赵昚对待史浩的态度很恭敬,很随和,与对其他人都不一样,仿佛他是在和一个老人论家常、亦或是在向一个前辈请教一般,半点架子没有。

“陛下厚恩,微臣感激涕零。但陛下去年赐的早茶仍还有许多,而今不敢劳陛下破费了。”

他仍是那副不卑不亢的态度,皇帝对他好,他心中记着就是了,可不像那些大臣们,受了些许恩惠,便要矫情一番,说得天花乱坠。

赵昚很喜欢他这个态度,他觉得这才是朝野该有的风气,才让人心里坦然。

“爱卿,朕今日请你前来,却是想问问你对我大宋教育的看法。”

赵昚这里用了“请”字,大有一代明君的风范,正道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也是用心良苦了。

史浩一听,顿觉得这问题来得突兀。按他想法,而今陛下最重视人才之培养,天下大大小小的学堂学馆多不胜数,路府(州)县三级都设有学院,行在临安更是设有最著名的太学院等几所“高校”,可见而今朝廷对于“教育”还是极为重视的。

但他转念一想,陛下虽这般重视教育,偏偏放眼朝野,再无多余的肱骨之臣,能合陛下心意的人,少之又少。

陛下无非是整日惦记着北伐,他哪里会不清楚。

“臣以为,这教育一事,还是重在兴学。兴学自是为了教育,教育是为了人才。而今人才难得,或是教育出了问题,但出在哪里,臣不好说,或是牵扯到的因素颇多颇杂,也说不清道不明。陛下英明决断,当有解决之策。”

“爱卿,怎地你也这般吞吞吐吐起来,这可不是你的性格。”

“臣不敢,实在是此间问题过于庞杂,非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还请陛下明鉴!”

“哎……也罢……对了,你对赵汝愚如何看法?”

“赵子直么,臣以为赵大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任文臣可以,若做武将,怕是他没有那个指挥千军万马的才能。”

“哈哈,你史直翁果然一针见血。但你多虑了,朕而今深知朝廷之痛,那北伐用军一事,暂且无成熟之想法……朕再问你,你对鹅湖山建学一事如何看法,那建学的主官就是赵汝愚。”

“臣省得。回陛下的话,鹅湖山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此间鹅湖寺也算家喻户晓,臣以前也曾许过。从地理地势上来说,那鹅湖山地处信州铅山永平,东西南北具链接重地,在那里办学,是极为适合的。又从当地人文、税收、产业、民风、军队等情况来看,建造一个学堂,定能起到一定的良用……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