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来到山巅之时,天空还昏暗得很,深秋时节的阳光总是害羞,一般不会轻易以真面目示人。
刘涣本想整理思绪,总结一番,想想自己在这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到底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可一觉醒来,又陷入了疯狂的练武之中。
说实话,他对这练武并不感兴趣,因为他深知,武术一途,在冷兵器时代或许有用,但人类社会总会进步,记忆没错的话,这南宋时期,已经有了火药了,可惜当今时代的人还是没有将这一危险而恐怖的东西用在正途上。一旦到了**时代,武术也走上了末路。虽然这看法过于片面和现实,但确确实实是客观的存在。
想及现在火药的用途,是在是让人心忧,不过这却怪不得宋人,毕竟任何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技术的进步,视野的改观和思索才造就的。在一个还处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迷信封建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和信仰还停留在虚无缥缈的理论之上,如佛、如道、如神、如鬼、如后来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人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研究世界,都还没有能达到精确到火药上来,又更遑论其他。
关键是这些信仰的理论和价值的认同及人生的追寻,并不能给现实的生活带来多少的能动力量。君不见那些贫穷疾苦的百信,心中满是道义、鬼神、君臣父子、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可坚守一生,又不见得那苦难的生活有什么改观了?反倒是那些离经叛道、胡作非为的孽畜子,往往过得很好呢。如此一来,便会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自卑式、被动式的价值认同,终日诅咒恶人不得好死,偏偏恶人却越活越好;终日痛恨金人,金人却步步紧逼……
于是乎,时间一长,百姓心中开始将终日期待而又始终不会得以实现的疑问转移到了统治阶层的身上,他们开始怀疑朝廷,怀疑官府,又由怀疑转变成了痛恨,痛恨他们的无能和**。
当终于有朝一日痛得不能再痛之时,人们就由痛恨转变成了反抗,他们反抗朝廷,反抗金人。或许有轰轰烈烈的,不过大多不得善终。
刘涣知道,千百年来,不是孔子错了,不是孟子错了,不是释迦牟尼错了……儒道佛没错,仁义礼智信没错,传承千年的道德价值没错,错的是人,是人的信仰和内心的价值认同。正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意识,这一对能动辩证关系的东西,催促着人们不断向食欲和**进攻,得到了好的,又要更好的,后来的后来,当物质弥漫得盖过了精神,精神就要出错,精神一旦出错,去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