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大可能,三四石四五石会有之,两季相加,产量会非常地惊人。可实施依然有很多难处。
种子落后,需要进化不提。但现在的耕作方式,大多是精犷式的耕作,也是有原因的,产量地,地就多,有的一户百姓上百亩的地。象这样的精耕细作,大约忙不过来。有些人家地少些,又缺少肥料。或者只能种红花草,又不知那一年,才能将田地改善。当然,有了出路,地少的一定会选择这种方法。地多的,却会因为劳力缺乏,在精耕细作与精犷式的经营之间,无从选择。
不过,今年大规模的试验田出现后,农民多了一条选择……
在皇庄转了转,管事紧张地听着李威每一句话。去年就是不听太子的话,密种了,一半高梁产量不喜。李威却没有说什么,只是走到一片秧田看。这也是去年李威反复说过,想种水稻,就得播种,拨秧插秧。后世有可能是种子化肥药剂等原因,先是抛秧,然后看到农民直接将水稻的种子往地里一播,就不管不问了。收成反而更好。现在肯定不行,还需要移载。并且移载,可以为大田挪出更多的时间。
水稻似乎引进的时间不长,李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引入江南中原的,从洛阳到关中有一些人家在种。但李威不赞成,水稻嘛,故名思义,需要水,可关中本来缺水,却不适宜种植的。
蹲在田埂边说道:“不知玉米与红薯在何处?”
这玩意儿好,随便种种,特别是红薯,一亩田就能收几千斤。知道它们在南美洲,可是南美洲很大,比唐朝面积还大许多,如何寻找?就知道在何处,又如何到达?
“何为玉米与红薯?”管事问道。
“杂粮。”李威没有再说了。
又转了转,看着戴着羃罗的杨敏,征求地说道:“回去吧。”
“嗯,”杨敏乖巧地点了一下头。
乖巧是好的,可多少抹杀了原来的天性,李威有些不喜。才十六岁……想到这里,又多了一份怜惜之情。
李显不大想回去,说道:“大哥,难得出来……”
“改天带你们去一趟终南山。”是看看竹子,终南山出现不少做纸的作坊,于是砍了许多竹子,借着山溪与小河在沤。这也未必是好事,沤竹子,煮纸浆,都需要水的,然后废弃的水,又要倒入河中,不知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当然,现在不会有环境保护这一概念。
其实终南山的竹子数量与质量,皆不及闽浙或者皖南,这一点李威也没有说。说到底,如他向狄仁杰说过的话,竹纸的出现,只是纸张便宜,会有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