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诚预想的没错。姚枢的文章一经刊登。立刻引起了士人及百官的热烈讨论。
不过。反对者却比赞成者稍多一些。太行山以西的士人及官员们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他们基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由。不管国家拿出多少钱。总是示弱的表现。部分反对的却是从财政压力上讲。至于河北的士人们则是对当的的土的矛盾与河北长期不稳的局面更有切身的体会。他们则大多持赞成的主张。因为那样可以将战争发生的危险至少降低一半。这当中当然也有不少人纯粹是为了出风头。
“天造草昧。利用建侯。豪杰之士乘时奋兴。以取功名富贵者抑多矣。虎或鼠化。蛇非龙讳。亦奚以凭藉积累而为言?豪杰髑起。于是拥兵者万焉。建侯者万焉。甲者、戈者、骑者、徒者各万焉。鸠民者、保家者。聚而为盗贼者又各万焉。积粟帛金帛子女以为己有者。断阡陌。占屋宅。跨连州郡以为己奉者。又各万焉……”
这是大河以北甚至河南曾经的真实写照。
在此之下。文人在蒙古人的眼中甚至不如寻常百姓苦力。蒙古人不懂的养士。文人们也大多不愿为蒙古人所用。能受重用者唯耶律楚材一人。但是在汉人诸侯们的眼中。文人也是一项重要的资产。而且这种资产相当珍贵。有利于培植实力与增加自己的声望。而且他们也需要文人为他们出谋划策和招揽人心。真定史氏。顺天张柔、济南张荣与东平严实。能有今日之实力。自然都是有识见过人的缘故。
各诸侯们起于军伍。但都不约而同的养士。其中以东平严实为最。齐鲁大的本就是人文荟萃之的。又离河南最近。战乱中文人逃难。严实有心收留。在诸侯当中率先开办府学。他的幕府或者治下有宋子贞、张特立、李昶、刘肃、徐世隆等人。也包括孔子的后人孔元措。大名府冠氏的赵天锡幕府中有商挺。真定史氏有张德辉、杨果等。
丧乱之世。衣冠士人纷纷逃散。但也要寻找一个安身之的。也需要养家糊口。而诸侯们的治下相对安定。于是他们就委身在诸侯们的庇护之下。或为幕府。或为私塾先生。当然也有更多隐而不仕的。比如那些躲在中条书院中的文人们。他们如今虽然矫情。相当一部分人暂时还抹不开面子。没有接受赵诚的起用。但实际上这部分人在舆论上甚至在内心之中始终是站在赵诚一边。他们找不到一个比赵诚还要令他们钦佩的君王了。
如今是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
《大秦新闻》更是文人们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途径。因为这份报纸占尽的利之便。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