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四章 扩军(3 / 4)

然的话戴均元也登不上首辅大臣的位子,心思转了几转,暗叫一声不好,“坏了,皇上这次看样子是倾向军部的。”戴均元想到这,第一个念头就是又要大出血一次了。

海军所耗费的银钱那就不用再提了,从军舰建造到火炮配置,那是花钱如流水。而陆军的坑也不是一般的深。那国防军来说,普通的士兵每月的军饷是银元四块,并补细粮百斤。这个数目已经是相当高的了。

对于百姓而言,衣食是最为基础的,也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的标准。中华朝因为并入了产粮丰富的东南亚,又有海运昌盛,是以全国的粮价持续走低。而对于商业的开放政策,使得全国的工商业额连创新高,特别是新兴纺织器械的投入,布匹的价格同粮价一般,比之乾隆年前低了很多。

乾隆年间,粮价415升,十升是一斗,十斗为一石,也就是4001500文一石米面。换成银子的话就是1518~两,而一块银元也才两银子,如今却也可以买到一石米面。物价相对而言贬低了一倍。

在满清,地位最高的军人驻扎于北京城的八旗兵。

八旗兵的饷,时有增减,直到康熙中年定制:京师八旗前锋、亲军、护军,月给饷银四两,骁骑三两,皆每岁支米二十四石。比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监丞、七品父母官知县的俸银禄米还略多一点。这是清帝之“满洲根本”国策的体现之一,对维持八旗军队起了重要作用。(步军月饷一两五钱,岁支米十二石。绿营兵的就更少了。)

前锋、亲军、护军,这三大的八旗兵每个月可以得到四两银子和两石大米,全部置换成粮食还不到五石。而如今国防陆军中的普通一员,每个月的军饷换成粮食也是实打实的五石。可以这样说,中华国防军的费用要比北宋时期的禁军成本都要高。

一队整编至少也要扩增一个师,但这一个师的装备花销就不下百万银元,以后每年的开销也是一百万银元(不算粮食)。这就是国防军的标准,士兵的军饷除外还有伙食、被服,以及日常训练和演习的弹药。养这样一个整编师,其开销足以顶的上六个地方守备旅。元武六年以前,长年大规模的征战使得军费居高不下,虽然那时候还有大批的部队没有整编,可军费开支长年在国税收入的六成以上。元武十年之后,彻底荡平了满清残余之后,军队作战减少,国税岁银也日益增多,但就算如此也占了三成左右。所以,内阁经常考虑的不是增军而且削军,国防军削不动他们就把注意打到了地方守备部队身上。可是想不到,还没等到他们自己动手,这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