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杨秋池自己亲自从这些挑选出来的将官中再进行挑选。
选拔方法很简单。
将明朝武科举那一套照搬出来,考弓马骑射,按成绩确定官职。由自己在全师军官们面前。给他们一一授衔,并颁发奖金。而每一次发军饷,自己都要亲自组织进行。亲自将军饷发到全师八百名班长手中。
再由他们分发给各下面的士兵。对敢于克扣军饷者,不仅立即撤职,而且还要当众责打一百军棍,关禁闭一个月。
这些仪式意义很重要,借以给全师将士灌输一个概念,那就是这支军队是自己地军队,所有军士都必须绝对服从自己的命令,只有自己才是最高指挥官。
为了达到这个目地,他着重加强团级以上将官的效忠思想教育,一方面用自己亲自操练他们队列来强化这些高级军官对自己地服从性,另一方面,经常召开各种会议进行训话,尽快熟悉这些军官们各自的性格,了解他们的才能,关心他们的疾苦。
严格实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打破终身制大锅饭,及时提拔能人,发现吊儿郎当不服从命令者,或者碌碌无为不适合当军官者,立即撤换。
为了避免将来扩军混战在一起之后,建制一旦打乱,指挥不灵,各自为战,削弱战斗力,他决定按照现代军队标准采用军衔制。在肩部的两块钢制护肩上镶嵌尉、校军衔。下级见到上级必须敬礼。战时一旦混战建制打乱,军衔高者指挥军衔低者,以保证有效地组织团队作战,对不服从命令的,可以就地正法。
由于军衔古人不熟悉,他便让人制作成招牌画,满军营张贴,让军士们尽快熟悉。
军队必须统一制服,对于军服,他抛弃了古代那些繁琐样式,直接采用迷彩服作为军服,作战时外穿轻便铠甲装。
因此,他立即调拨银两,定做军服和轻便铠甲。
服装纺织和印染技术明朝已经相当发达,布料可以派人去附近州县购买。
有了军队.当然要确定军旗、军歌和军纪了。军歌、军旗是军队的象征,能极大地加强将士们地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能鼓舞士气。
军旗想了想,还是割舍不下那鲜血般地红旗,便决定以红色为底色,中间一个麦穗组成的黄色圆圈(麦穗当然代表农民劳苦大众,明朝工人极少,还没有形成阶级,所以只用麦穗),圆圈正中,一个篆体地“明”字。
本来他想写“杨”字,可想想又觉得太个人英雄主义,太骚包了,还是用大明的字号好一些。
定军歌,他几乎没有犹豫就确定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