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秋池不想让自己活活累死,看来,靠自己一个人配置的炸药和子弹也拯救不了大明江山,所以,他也只能尽力而为。
由于弹药的限制,他决定将新军控制在一千人左右。鉴于步枪和重机枪最大的优势就是射程,他决定将这一千人的部队建成骑兵,可以快速冲锋追击,也可以快速撤退,始终使自己保持在敌军武器射程以外和自己射程以内,这样,自己可以打得到敌人,而敌人却打不到自己。这就是不对称战争。
这只新军个人装配带三棱刺刀的步枪,兵士和战马都不穿铠甲,以保证进退的速度,也更有利于长途奔袭。以缴获的二十八门红夷大炮组成炮团,炮手不配备任何武器,由自己操纵的马克沁重机枪作为火力保护,另外两挺重机枪作为预备。
新军以外的七千人,按大明普通军队配制,主要是身穿轻便铠甲的盾牌刀斧手、弓弩手和长枪方队。一短一长,相互配合使用,由于有了老套筒步枪队,所以火铳队直接淘汰不用了。
战斗尽可能在平原地区或者视野开阔的平坝地区进行,拟定的作战方案是:先由射程达三四千米的红夷大炮,使用普通开花弹和实心蛋,进行远距离炮火轰击,等敌军逼近到一千米左右,开始用弗朗机发射,使用装填炸药的石头炮弹。当敌军冲入四百米的步枪射程,步兵开枪射击。如果敌军数量太多,则自己的马克沁重机枪将出场,根据敌军数量确定投入几挺重机枪。一般到机枪开火的时候。敌军冲锋队形基本上已经崩溃并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时候,后面地普通军队就该出场收拾残局了。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作战方式,但战场是千变万化的,敌人也是长脑袋的,得根据每次作战的具体情况调整作战方案。
组建军队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军队如何建制,他决定采用现代的三三制,按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建制,十人为一个班;三个班为一个排。三个排为一个连,如此三三递进。每个单位设正职一名副职两名。全师共7290人。其余710为炮兵和后勤兵等。
由于这些什么团长、连长之类的称谓古人不熟悉。杨秋池用古代军职进行了相应替换,班长为“什长”。排长为“队长”,连长为“哨官”,营长为“巡检”,团长为“把总”,旅长为“千总”,师长为“守备”,现在新军刚好组成一个师。他正好是守备。
按照地域和村寨范围大致划定兵士所属连队之后。营以下军官由他们各自推选出孔武有力擅长骑射且品德良好有威望者担任正副职。团以上将官,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