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兢兢,不敢滥发,准备足够的保证金,令人随时能换到现钱。
而宋朝时期官府见到商户们靠着发行纸币赚取大量的利益,于是决定自己发行“交子”。商户们发行时,官府和百姓都将之当做“贼人”一般的监督,使得他们还没有来得及耍诈欺骗。而官府发行纸币,失去了监督,不滥发就是怪事了。
事实上,宋朝的士兵、官吏,一向是以高工资称著。宋朝zhèngfǔ为了养活这么一批高薪水的公务员团队,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发行纸钞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财政亏空,滥发是必然的,并且交子逐渐转型为不能直接兑换铜钱的信用货币。不过,由于惯xìng,民间使用交子并未断绝,只不过一直在贬值而已。一贯钱的交子,到南宋时期,也能兑换两三百文钱,南宋末年,交子才贬值到一文不值。
而明朝可好,朱元璋决定发行大明宝钞,压根就没有考虑保证金之类的。宝钞一开始就是“信用货币”,而不是保证金货币。由于商户对于朱元璋并不信任,加上大明朝廷对于宝钞也是滥发,并且限制宝钞用途。发行不久后,就迅速陷入了贬值之路。而到了明朝中期,宝钞贬值到连纸张油墨成本也不及的程度。于是,大明宝钞已经不再发行。
崇祯帝,想到了百多年没有发行的宝钞,恢复了宝钞局,令人印刷一批宝钞,兴致勃勃的召集一些商人,商议尝试恢复宝钞流通。结果,京城的一些有名的商人,生怕被摊派宝钞,连夜跑路,告诉皇帝,说他不在家,宝钞的事情,等他回来在商量云云。
这里面,可以看出来,明朝的皇帝,表面上被史书上描述的荒唐啊、残暴啊什么的。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都是比较遵守规矩的。换做是清朝,皇帝找你商量“借钱”你敢不见?杀头,抄家,没商量!
明朝时期,敢不借给给皇帝的大臣、贵族、商人,不要太多!
比如,崇祯末年,国破家亡四处的借钱,而京城中,实际上有7000万两白银至多,但是大臣、贵族、商人们却偏偏争相哭穷。有宅子的官员,在宅子门外挂着“本宅出售”的告示。有新衣服的官员,纷纷穿旧衣物,上朝时,人人将补丁打在最明显的地方,告诉皇帝借钱免提!
这种情况下,可见明朝所谓的皇权dúcái,一道圣旨就能决定天下大事,是扯淡!
圣旨?圣旨也要内阁、六部批准吧!皇帝私下发布的,没有经过文官们的同意批准,这是无效的中旨,是可尊也可不尊的。没有经过内阁六部批准的圣旨,等于是皇帝私人身份写的一封信,请别人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