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章 《天工开物》和宋应星(4 / 5)

《天工开物》可以涵盖!

而通过阅读《天工开物》,肖图白便已惊叹于宋应星的对于17世纪科学知识的渊博和扎实,以及宋应星毕生对于科学研究是执着。

虽然宋应星直接掌握的科学知识,甚至不如后世熟读《十万个为什么》的普通人。但是,关键是宋应星知道,掌握已知、探索未知,并且将科学应用于生产,通过改变生产力的方式,影响这个世界。这种改变,比政治、军事的改变更彻底,因为人类帝王将相的历史是很卑微的,真正的唯物主义大历史,是人类发现自然、改造自然、提高生产力的这一个过程。生产力的积累进步,这才是深远的改变文明进程。谁做宰相,谁当皇帝,书发表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真的是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

肖图白并不厌恶文科生,但是厌恶文科生治国!

文科生无用论,或者是偏激了一些。但是,文科生不能成为统治者,至少文科生不能成为政权唯一的统计阶层。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采取悲哀的文科生治国。文科生对于精确的数学不感兴趣,对于详细的军事情报不感兴趣,凡事只讲究个大概、也许。春秋战国时期,鲁班、墨子等人的学科严禁细致。

而一些儒家先贤,描述的的开十二石弓,已经令人吐槽无力了。甚至,儒家的一些学者,为了阐述自己的道理,经常喜欢“瞎编”、“捏造”历史。儒家学生,从根子里面的先贤就不讲究真实性,危言耸听、夸大其词。还有,明朝的文科生描述12磅红衣大炮“一炮糜烂数十里”,实际是描述这一炮的碎片打中了努尔哈赤,鞑子因此撤退的描写。但是严谨的军事统计,应该是这一炮射程、命中、杀伤了多少人之类的详细战果统计,而不是这中夸张其词,让不知情的人吐槽,这是描写核武器呢?

后世的清末明初,也效仿西方兴建了一些大学,但是早期的大学里面弄出了一堆的法律、政治、文学、历史、考古之类的学科,培养了一大堆的文科大师。但是,这些文科大师,对于国家民族真的没有多少用处,既不可富国强兵,也不能改善民生。

中国的国力,一直到“没有文科大师”,骨子才逐渐硬朗起来,没有文科大师,遍地都是廉价工科生、工程师,那才是国力蒸腾磅礴的真正写照。

任何一个年代,想要发展生产力,理工大牛人是根本!

宋应星是明末最伟大的本土理工大牛,肖图白自是不愿意埋没了这样的国宝级人才!

——————

ps:悲催求订阅,均订只有2啊,真有喜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