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五章 全民教育,新闻时代(1 / 6)

?

葛沽区纺织工扫盲学校,人山山海的提交报名,。

一名40多岁的妇女叮嘱丈夫:“当家的,争口气!上一次参加扫盲班,居然不及格!这一次,你一定要通过。孩子他在学校里面,上学期拿成绩第一,你别拖后腿,!”

那汉子愁眉苦脸道:“数学简单,就是1、2、3、4、5、6、7、8、9、0,这几个鬼画符,我都认得,加减也学会了,乘除有点难度,但是不在扫盲班考试范围内。就是那拼音,真让人头疼啊。我是南方人,拼音接近官话,北方人口音。弄的我,总是学不准音!”

“当家的,别泄气!孩子他拼音标准,特区举办的‘普通话演讲大赛’,拿了三等奖。回头让孩子每天在家讲普通话,帮帮你开小灶!”妇人说道。

吴三桂无意听到这段对话,若有所思:“有教无类啊,连贩夫走卒,也踊跃读书,这般景象,自古以来,皆未曾有过!”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读书,是为了做官。所以,读书种子总是很少,贩夫走卒们读书,被被歧视为不自量力!读书是儒家子弟,有聪明才智的人读的,泥腿子也读书,真是有辱斯文!这种歧视,深埋在儒家社会的根子里面……

读书的是统治阶级,或者有望成为统治阶级的种子选手!没有希望做官的,一般都希望其不要妄想读书,不要去胡思乱想。所谓是“愚民”。其实就是,不鼓励全民读书。不鼓励普通百姓发表书面文字。文字成为了统治者与底层人不可逾越的鸿沟。

全民教育,在古代并不利于统治,所以不提倡。

而近现代化特征,除了工厂、机器、军队之外,更多表现在文化教育等等软实力。比如,人均识字率必须是非常高,至少达到50%人口能够读书识字,才算踏入近现代化社会的门槛。之所以重视教育。因为教育是近代化各行各业的基础——军队、官府、企业、科研、工程、金融、外语翻译,各门类的发展,起始于教育。

近现代列国崛起进城归纳总结,尽管各国崛起时国情不同、策略有异,但是重视教育却是殊途同归。

英国、法国在工业革命之前,是欧洲教育学术最发达的地区,。美国还未成立之前,殖民地教育体系。已经和英国本土差不多,甚至已经建立了大学。19世纪,普鲁士虐法国,识字率提升为欧洲最高。日本近代明治维新,击败清帝**队,获得2亿两赔款。除了偿还战争贷款外,很多是用于建立陆军小学、技工小学之类的教育体系。苏联帝国的崛起,也是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