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活了大批的出版商。而一些落魄的文人,也开始扭扭咧咧的写一些小说赚取润笔费。
肖图白准备利用小说作为杀手锏,去影响市民阶层的思想文化动态。
事实上,明朝时期最著名的出版物《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例。本质上还是充满了儒家的价值观。比如,《水浒传》开头把梁山好汉写的多名厉害,最终还要接受招安的,。《西游记》里面隐射社会,无论多名离经叛道的人,最终都要被儒家社会镇压。《三国演义》里面,无论曹操多么雄才大略,但是大义偏偏是刘皇叔占据。
对于这些“放不开”的小说,肖图白只能摇头,怪就挂儒家社会太压抑。就像后世的小说家,面对和谐问题。也是无法放开手脚的。
儒家的压抑,对于统治者来说是好事。
比如,儒家社会的造反者,首先面对的不是官府的镇压,而是无数地主乡绅集团的反对。战败了地主乡绅后,会面对县官。杀了县官后,才开始面对整个朝廷体制的镇压。朝廷没有办法镇压,那么地主甚至会组建地主团练武装,队伍造反者进行镇压。
明末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自从造反后,长期流窜各地。这并非他们喜欢流窜当流贼。问题是,他们每到一地,地主官绅集团,皆会严阵以待,官兵也会四面八方围剿,而底层农民,也没有革命觉悟,非要流贼烧毁他们家园,胁迫他们跟随流窜。才能够壮大队伍。
一方面地主集团和儒家思想,维护了农业社会的统治。另一方面,这种思想和社会结构,对于工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比如,古代人重宗族,有些地区,一个村、甚至几个村。全部是同宗同族。官府要办事,根本没法子按照国法去做,只能与乡绅们合作。乡绅在基层,也从来不按照国法办事。而是按照宗族规矩。
而整个村、几个村全是一家人。这样的宗族,往往多是非常排外,连外姓人住进他们村,也难以忍受,更别说政府的政策能被下达到这些宗族聚居的村落。或者说,外地资本能够乡村投资办厂了。
历史上,清初满清统治者对于这些宗族很头疼,杀了一大批。反清意识较为浓烈的宗族杀的差不多了,清朝又扶持一些配合清朝统治的宗族。于是,用不了多少年,清朝的宗族势力,比之明朝宗族势力更强了几分。
中国的宗族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东的政教合一体制,这些都是违背工业社会发展规律的,。
后世,中国近代时期,用十年动荡,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损失,强行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