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一章 迁都之议 一(4 / 6)

“哎......”

放下笔,温体仁翻阅了一番《资治通鉴》之后摇头,因为,这部书是无用功的。皆是教人做人、做官,也不教人做事。

做了五年首辅的温体仁,头发白了不少。最初上任,温体仁充满信心,他肯定能过继承张居正未完之业,将大明重新拉上中兴轨道上。然而,自担任首辅以来,才知道执政之艰辛。

半晌后,温体仁摊开了一份《顾问党报》,另外一份《葛沽经济时报》。《顾问党人》报纸上,多是一些讲究经济理论,通过多日阅读,温首辅也大致了解到。葛沽那边最新的改革动向。

平常的中兴、改革,多半是像王安石、张居正一般,轰轰烈烈、席卷天下。但是,这些改革措施,多半是将想办法将很多不纳税的地主、士大夫,变成纳税群体。

而顾问党人并不追求在全国推而广之,仅仅是在自己的那一块小地盘中施行新的政治理念。可惜......这个肖图白是个装神弄鬼的宠臣,要是他是一名科举出身的清流,该多好.......

“老爷,为何叹息?”一名小妾端着人参汤问道。

温体仁摇头道:“没什么,你下去吧!”他面色冷淡,令小妾离开书房。温体仁能够身居首辅之位,尤其与其性格有巨大关系,他非常自律谨慎,办事之前总是滴水不漏,连家人也不能从他口中探知半点口风。这种谨慎,也是他平步青云,站在首辅高位的有力法宝。

————————

崇祯在朝中布局“迁都之议”,而肖图白也早早做了一些布置和准备。比如,工业资本逐渐向南方转移,将来数年之内,工业经营的重心也会偏向南方地区。准确说,是立足在能够充分利用大帆船海运的沿海港口地区。

南方地区的第一个落足点,肖图白选择了松江府。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发达,苏州是丝绸纺织的基地,而松江则是棉布生产的主要基地,一度获得“苏松财赋半天下”的美誉。当然,这些皆是夸张之言辞。实际上,苏州府每年纳税棉布19万匹、米19万石、丝绸1.25万匹。松江府则是纳税17.5万匹棉布。对比其他的府,这两地纳税比起普通的府。自是多了十倍。但是,还不至于达到全国一半赋税的夸张程度。

对于南方的布局,肖图白优先布局棉纺工业。毕竟。松江等地种植经济作物,已经成为了气候。阻挡当地的地主、农民种植棉花这样的经济作物,让他们该种利润低的稻米。等于是断人财路。

肖图白并不准备断然财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