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大量的领袖,也都是被裁撤的明军兵丁出身。
崇祯微微笑了笑道:“爱卿是办实事的官员,比之东林诸公要好一些。”
温体仁感觉心中一颤,皇帝难道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再向东林党人动手?换做其他时候,温体仁绝对有勇气向东林党亮剑。但是此时他有点自身难保,因此温体仁迟迟不敢答话。
“东林党人,暂时不能动,要动的是其他方面。”皇帝道,“京师离草原太近,虽有长城,但是却分兵万里。容易被鞑子各个击破。我大明兵强马壮时,可以年年派兵去草原扫荡,京师自是稳如泰文。[ ]而此时。我边疆兵马疲弱......一旦被围,勤王之师救援不及,则国亡......”
“陛下要臣支持迁都?”温体仁心中一震。不过迁都比之再起党争。危险性更低。
迁都最大的难题是,北京附近昌平县天寿山的12座皇陵怎么办?每年祭祖、扫墓,如果都城在南京,皇帝便不能每年亲自前来祭祖了。
这件事,皇帝不能自己在朝中大力鼓吹,只能让朝臣们不断去鼓吹迁都,之后才能够顺水推舟的批准迁都。
原本,皇帝准备用张凤翼从军事的角度上,去鼓吹迁都的重要性。而张凤翼此时早已畏罪自杀,这个棋子便不能用了。其他人崇祯要么觉得靠不住。要么觉得不够分量。
温体仁这个紧紧依靠皇帝,才能够坐稳首辅的位子,忠心是无须怀疑的。而身为首辅大臣,手下拥有一些党羽,说话也是够分量。
历史上。崇祯皇帝原本和李明睿、李邦华等人商议迁都,但是朝中诸公纷纷反对,而二李的说话是分量太轻,挡不住反对声,使得南迁之议破产。
继续留在北京,唯一的可能是——精锐部队不断在于满清的战争中被消耗殆尽。而李自成之类流寇则能够趁机捡便宜,攻破虚弱的北京。
大明的军事力量和财政,支撑不起在北方与满清、农民军两线作战。而迁都南京,能够节约大量的财政、兵力上的压力。并且,能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徐徐的积蓄元气。改变此时明廷不死不活的状态。
“臣拼着一死,也要办成此事!”
温体仁叩头跪安离去后,心潮澎湃。事实上,他也知道,迁都之议一旦达成,那么短期内他温体仁的奸臣、小人的绰号,肯定是再度升温。想要摆脱那些负面名声,唯一的办法,恐怕就是让这大明中兴......
乘坐轿子,打道回府。
在书房中不断写字,但是却安静不了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