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更为不负这数百年的积累和见识。
自此后,某行事,不辨是非,无论对错,只从本心!
在苏景的记忆中,似乎没有浮梁这个地界,至于这里的信息也只知道个大概。浮梁城虽不大,却是进犯大同的要冲之地,因此始终是大乾驻扎重兵的军事重镇。
距大同镇约二百里,是西北四镇中的连接点,也是口外通往关内的必经之路,土地贫瘠,辖境内有两条河流支脉流经,贸易频繁,算得上是人烟聚集之所。
这座塞上雄城,是连接内外的通道所在,但真正发展起来前后也不过三十年左右的光景。随着英宗北狩以及香教叛乱,原本开放的互市关的关,毁的毁,还起作用的已无多少。
即便是叛乱平定,朝廷也许久无重开的趋势。因此,浮梁城位置所属的重要性就迅速凸显出来了,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浮梁已经成为沟通关外和八百里秦川的首选之地。
口外的皮货牲口,宝石香料,以及大乾的茶铁,食盐,布匹丝绸各项买卖在这里都有交汇,其中甚至不乏高眉深目的色目人叫号着粗劣的货品。车厢上的镖号起了作用,看来闯荡多年的七爷在这儿着实有些名头,即便戍守的靖边军也未阻拦。
苏景呆在车厢里,小媳妇似的大气儿也不敢出,只掀起窗边缝隙向外瞧去。入目房屋错落参差,街道两侧商铺林立。摊位交杂,看上去颇为纷乱。
原以为只有大同镇以及宣德这些地方,才是真正的城市。不过即便浮梁位处边地,无论是规模还是其他各方面,都令他有些出乎预料。
当铺、票号、油坊、茶肆酒楼,**赌场应有尽有。西北往来的咽喉之地,商业发达,交通便利,故此也算是极为繁华了,马车前边正是个翘脚牌楼。
西四牌楼街与往常一样儿,两侧伸出来的灰布招牌给寒风冻了一夜,看上去硬邦邦的恍若一张张丑脸。平整的青石路上,不时有一队队车马行过,裹着薄铁的车轮咯吱作响。
穿得鼓鼓囊囊地色目人,腰里别着的刀样式怪异,行人穿着黑面的皮袍,冬日里天寒地冻的,存于此处狗皮毡帽是少不了的,环绕耳际处正是五花八门的叫卖声,腔调婉转。
这时候可没什么广告,要想刨食全凭一副肉嗓子,没个三俩手艺还真干不了这个。细细听闻,端有几分模样。
俗话说京师里:九腔十八调,棕绳翘扁担。估计也不过如此,苏景听得如痴如醉。古时此景,当真颇有几分韵味,身边正有个挑着挑子人,弯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