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陆上马车夫(1 / 3)

仁者襄公 凌慢慢 2471 字 2021-06-07

?十七世纪的英国,率先刮起资产阶级进化风暴,光荣革命后更是直接推翻原有制度,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先行一步的优势,让大不列颠帝国如一轮冉冉升起的骄阳,在资本积累阶段便掳取了广袤的海外殖民地,获得“日不落”的美誉。

而与此同时濒临大西洋的荷兰却是像小小的宋国一样,存在着先天上的不足--自然资源不足,本地市场狭小。

但就是在这样的先天不足下,聪明的荷兰人独辟蹊径,利用自己多海港的优势大力发展造船业,最鼎盛时拥有的商船甚至过万艘!

并且荷兰商船与其他各国不同的是,根本没有装置火炮和武器的平台,甲板极其狭窄而船肚子又很大很圆--虽然遇上海盗就会悲剧,但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凭借着这种独特的商船,以及日益强大的英国对各种生产材料的亟需和生产出来商品的倾销需求,成千上万的荷兰商船,穿梭在世界各地:整个欧洲,乃至遥远的东方,无处不见荷兰运输商的影子。

也正因如此,人们便给了当时声势甚至不弱于不列颠帝国的荷兰,一个“海上马车夫”的雅号--尽管这位马车夫,在英国率先完成资本主义革命后,还是做了炮灰;但至少那段扬帆七海的光辉经历,永远地世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的不足之处,相似的外部条件,让子夫很容易就找到了跟“马车夫”们的共同语言。

所以他才不禁大胆地计划:如果自己在宋国把这一套稍微加工下,配合前边提出的“代理商”理论,形成一个覆盖中原甚至边陲的运输配送体系,那岂不是有后世“X宝”&“X风”强强联合的味道?

现在乃至未来的十年内,齐国与后世的“日不落”帝国,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对原材料的亟需以及倾销需求,给了宋国同样的机会。

要避免的自然也就是像后来的荷兰那样,因为海上利益的分配跟英国人大打出手,最终重新沉沦在历史深渊中罢了!

当然要完成这样跳脱的设想,面临的问题也是一大堆: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状况--说白了就是后世常说的“要想富,先修路”。

虽然还没实际考察过,但光用猜的子夫也能想到,现在的宋国境内,恐怕连像样的大路也没有几条。

你说让子夫把水泥配方鼓捣出来,“水泥在手,天下我有”?

咳、咳,姑且不说某个“文科狗”连没加水的水泥长什么样子都不太知道,就算他真的自带金手指大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