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不住饥饿与贫寒,抢劫了附近几个村落的耕牛,私下里宰杀了充饥。这伙流民聚众打劫之前,已经编入了厢军,进行了简单的军事训练。
宋代厢军分两种,一种是校阅厢军,一种是普通厢军,校阅厢军多数是流民中最身强力壮的,他们编入厢军后,会经过简单的军事训练,有时也担任一些军事任务。对于校阅厢军,官府是给发薪水的,这笔薪水从中央政权直接划拨下去。而非校阅厢军的存在,则纯粹是一种慈善事业了,官府也就是把他们组织起来,做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然后借这个名义,给他们发一份口粮,让他们得以糊口,不至于起来造反或者作乱。
宋代是个天灾频繁的时代,这时候地球正在进入“小冰河时代”——自冰河时期以来,地球温度的另一个最低点就出现在宋代。因为灾难的频繁,宋代厢军机构不得不持续扩容,以收纳不断产生的灾民,到了宋代中期,厢军越来越臃肿,于是有了王安石裁减冗兵的“变法”。
朝廷实行新法后,大部分非校阅厢军其实并没有裁减,实际上,为了应付“熙宁开疆”的战争,朝廷反而扩大了校阅团练的数量——比如陕西枪手(长枪手)以及步弓手(弩兵)的数量。不过,他们数量虽然扩大,质量却在下滑。没办法,朝廷的大政策是裁减冗兵嘛,既然数量减不下来,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那就减少财政拨款,这也是一种“裁减”吧。
结果,校阅厢军拿钱少了,兵变越来越多。于是朝廷又需拿钱出来镇压兵变,导致军费总支出不断增加……
一般,非校阅厢军的薪水由地方自筹,由地方负担,朝廷一概不管。而理论上,这群厢军负担的是地方上修桥铺路的工作——时穿雇用厢军修路就是地方政府对厢军的一种使用方式,貌似这种情况下,也该由地方上负担他们的费用。
可惜,这里面有一个关键,常常被政事堂的官员所忽略:一般来说,灾难发生的时候,那些贫困地区对灾难的承受能力,以及赈济能力往往最差,唯有富裕的地区,才能经受住小病小灾的考验。
大宋两百余年了,灾民们也学聪明了,一旦有灾难发生,立刻结伴往富裕地区逃窜……开玩笑啊,平常想去富裕地区打工,总是凑不够路费,如今什么都不用操心,一切都由官府承包了,只要能跑到地头,暂时找不到工作也不用发愁,反正地方政府管吃管住。
恶性循环下,两百年的大宋在这个时候逐渐变得步履阑珊,那些富裕地区常常要负担超过本地人口几倍的厢军与流民,时间久了,谁都受不了,所以地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