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宛城激战2(1 / 3)

朱儁巧妙布局,采用围而不攻之策,将宛城围得水泄不通。

日子在紧张的对峙中缓缓流逝,宛城内的局势愈发岌岌可危。

城中的粮草储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见底,百姓们个个饿得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

孩子们虚弱地依偎在父母身旁,发出微弱的哭声。

老人们躺在角落里,气息奄奄。士兵们同样士气低落,手中的武器仿佛也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他们望着城外严阵以待的官军,心中满是迷茫与恐惧。

韩忠站在城墙上,望着城中这一片凄惨景象,心急如焚,仿佛热锅上的蚂蚁。

他知道再这样下去,不用官军攻城,城中便会自行崩溃。

无奈之下,他咬咬牙,派出了一名使者出城投降。

使者怀揣着忐忑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来到朱儁营帐前。

他的双腿微微颤抖,双手捧着降书,恭恭敬敬地呈上,声音也因为紧张而微微发颤:“将军,我家将军韩忠愿率部投降,还望将军接纳。”

朱儁坐在营帐之中,神色冷峻,接过降书,只是匆匆扫了一眼,心中便已权衡利弊。

他想到黄巾贼寇之前犯下的累累罪行,若是轻易接受投降,不仅难以给天下一个交代,还可能引发更多效仿者。

想到这里,他脸色一沉,毫不犹豫地当场拒绝:“不行,我绝不接受他们投降!”

使者一听,顿时面露惊惶之色,扑通一声跪地,苦苦哀求:“将军,求求您发发慈悲,城中百姓和士兵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啊!”

然而,朱儁心意已决,眼神坚定,不为使者的哀求所动。

刘备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幕,不禁皱起了眉头,心中暗自思量。

待使者退下后,他上前一步,恭敬地劝道:“朱将军,昔日汉高祖刘邦能得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善于招降纳顺,广纳贤才。如今韩忠来降,将军为何拒绝呢?”

朱儁长叹一声,神色凝重,缓缓解释道:“玄德,此一时彼一时啊。当年秦朝末年,项羽与刘邦相争,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没有固定的君主,所以招降纳顺、奖赏归附之人,是为了吸引更多人来投奔,壮大自身势力。可如今,天下已基本统一,唯有黄巾贼人造反。若是轻易接受他们投降,日后再有贼人效仿,岂不是无法劝人向善?要是让贼寇觉得有利可图就肆意劫掠,一旦失利便投降保命,这只会助长贼寇的气焰,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绝非良策啊。”

刘备听后,沉思片刻,觉得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