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加坡政府拥有。
王可博士说,“黑石号”沉船文物的出水,引出了许多神秘问题:为什么“黑石号”会在远离新加坡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的勿里洞岛附近沉没?按照通常******的航行路线,商船应当绕过新加坡,穿越马六甲海峡,但它却向东南方向行驶了600余千米。它是迷失了方向,还是被风浪吹得偏离了航线,或者是要去爪哇海的某个港口。
高敏所长说,船上发现的精致的金银器皿,在中国也十分罕见,有的甚至还成双成对,究竟是中国人送的礼品呢,还是要运到阿拉伯国家的市场上去出售?为何船上的钱币不多?船上的商人用什么方式在中国结算?
刘傻子感叹,这艘船在哪里装上的最后一批货物?商船将驶往何处?……船上的文物吸引了全球多个领域研究者的兴趣,也引发了人们对古代的中国在世界上扮演何种角色的丰富联想。
海洋奥秘探索行动组来到海洋博物馆,在参观过程中,海洋奥秘研究所所长高敏十分感慨地说:“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造船和航海的先驱,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中国制造船舶使用船舶的历史十分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造船工场,能够制造战船。
刘傻子教授说,汉代,已能制造带舵的楼船;唐、宋时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发展,发明了水密隔壁。在明代,中国的造船业到达了鼎盛时期。这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宝船,反映出中国古代船舶在尺度、性能和远航范围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王可博士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富有深刻含义的描述:“中国于2000多年前首次对世界展开贸易以来,它像蚌壳一样时开时合。在唐代,蚌壳大开,且维持了数个世纪之久。一连串的发明——火药、纸、印刷术、铸铁让中国步上了世界经济强国之路。跟西方世界的贸易稳定成长,中国船员的角色也越来越居主导地位。”
刘向《世本》记:“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意思是说,中国人是因为看见落叶掉在水面上,浮而不沉,而悟到了船的原理。这跟鲁班悟出锯子的原理有点类似,大概中国人自来亲于木,总是可以从它身上得到层出不穷的灵感。
舟形成之前,泛水之物一般是树、竹苇、葫芦之类的浮具、筏子。筏起于浮具,又多有改进。以桴济河,进而浮于海,这就有点“破天荒”的意思了。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大概,他老人家也有点自我欣赏的冒险性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