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四国往事(2 / 3)

以至于六十年代中期,东煌政府借助琉球民众驱逐驻琉球米军的活动发动的“收复失地”军事行动后,也没有获得一块完整的屏障:南琉球群岛仍像一个嵌入东煌第一岛链岛防之中的楔子,成为煌樱间一个巨大的矛盾点。

米国则可以不时引以为契子做出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行动,而东煌也不得不顶着巨大的补给压力在南北两侧维持相当数量的驻岛部队。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值的樱花亲煌首相池田勇人因肝癌逝世,接任的极右翼领导人佐藤荣作坚决要“联米抗煌”推进《米樱安保条约》的新约诞生。

当时的氛围异常凝重,双方甚至在与那国岛西侧爆发了尖锐的摩擦:

隶属东煌海军太平洋第一机动舰队的“岛风”驱逐舰用鱼雷击沉了两艘越界的樱花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船。

不过事态并未来得及扩大,就因为“布拉格之春”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了来自北方红色巨熊的装甲洪流所带来的压力,而被米国一力压下。

在之后的两周时间,煌米双方迅速在德国的柯尼斯堡达成共识:暂时搁置争议,双方共同防御毛熊带来的冲击,樱花方面则由米国方面摁住……

这些都是后话暂时不表,但爱媛市在那个充满风云变幻博弈的年代里确实是争端、对峙的最前沿。

部署在这里的部队要直面驻扎在隔海相望的岩国市(山口县)航空基地的米国空军与海军陆战队,而东北方向的广岛、吴市分别是樱花陆自、海自中部屯驻部队的大本营。

东煌空军部署在西北最外侧的雷达站所在的津和地岛距离上述三个位置平均只有3.5公里,其中和最远的广岛海田市只有区区4.2公里,而最近的吴港只有2.9,不足3公里的距离……

这是哪怕口径大一些的迫击炮都能轻易够着的距离,这一切的便利对于那个敏感时代、脆弱神经来说,则是另一种无声而另类的折磨……

威吓与反威吓、试探与反试探的剧目每天都在濑户内海的天空、水面、海底以不同形式上演,这对于值守前沿战士们的心理素质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六十几年来,驻守四国的士兵们还是成功完成了这些挑战……

当然随着大量心怀梦想的樱花青年通过五口城市(大分、福山、仓敷、明石、和歌山)涌入,这里也是整个冷战期间,东煌的思想、文化碰撞最激烈、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无数有志青年下定决心前往福山,在那里通过特殊时期免签政策,坐上前往爱媛的轮渡,他们将在爱媛生活一段时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