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年二月六日,爱媛市,松山区
下午三时许,一架来自千里之外的飞机缓缓降落在跑道上、滑行进入松山空港。
在战后,四国地区交由东煌委任统治,为了回应米、樱双方在一九五一年九月签订针对东煌的《米樱安全保障部条约》,以及樱花实质性的用物资援助琉球地区的常校长。
同年九月末,在东煌九周年国庆前夕,东煌政府宣布对四国统治合理化,四国由一介委任占领地升格为海外省。
并且立马通过各种方式向四国地区运送了一部分人才进行行政统筹改革,意图让四国与其他省份一样行政制度统一,这就是四国地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县市倒逆”。
这份协议的实际功效便就此发挥出来:拉扯东煌所剩不多的精力,让东煌没办法集中注意完成最后的统一。
彼时东煌数百万陆军被分成三个板块:
最精锐的欧洲方面军需要同时面对来自东、西两方的包夹威胁;
中东的海外军团则需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为迁徙到此扎根栖息的民众提供庇护,他们的对手是本地的沙漠游牧民强盗,同时还有来自苏西娅高加索方向的窥视;
本土的陆军需要持续对盘踞的土匪等顽固反动势力清缴打击,同时从河间、安西之地,横跨整个蒙古高原再到辽阔的奴儿干之地,万余公里的边疆陈兵百余万,双方没有一个人敢放松警惕;
更别提东段线上还有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一个是江东屯,由于在大战期间其作为自治共和国加入苏西娅,从1900年开始到战后脱离苏西娅加入东煌这里聚集了超过三百万东煌人。
另一个则是源于樱占时期,张鼓峰事件的遗留物克拉斯基诺海岸,同样在战争后期反攻阶段被东煌接收,没有移交给苏西娅。
抗米援棒分润了东煌剩余的大部分机动兵力,而这份《米樱安保条约》便是阻拦东煌渡海统一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需要让东煌把百战之师运到物资贫瘠的四国,与驻樱米军与新成立的樱花自卫队对峙,他们甚至接受东煌部队超规格的进驻《五口协定》的城市,也不愿意这批军队跨过琉球海峡进入琉球岛。
当然这种预设好的情况下,面对东煌吞并土地的“不合法”行为,“世界自由的灯塔”也绝不姑息,米方立刻采取反制措施:
放出风声、威逼利诱,将置于琉球大岛的常氏残党当局管理下的南琉球群岛的治权和主权,都收归自己之手,并在随后的十二个月内,又移交给樱花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