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小雨菲已经步行来到了距家不远雨花台公园的山脚侧门。
雨花台又名“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是天京城南中华门外一座海拔60米的小山。
雨花台在古代为佛教胜地,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因云光法师在雨花台所在山岗设坛讲经说法,虔诚所至,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遂得名……
当然有一定辨别能力的小伙伴也知道,这其实就是封建宗教为了提升自己宗教蛊惑力而搞出的“传说”,其可信度甚至不如《纽约时报》对于东煌的社评来得高。
到了明、清两代,雨花台的“雨花说法”和“木末风高”分别被列为“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及至北洋时期,灿烂的雨花石堆渐渐沦为处决政治犯的刑场,后来因为地势重要,在北伐后被改造成宪兵司令部所在地,成为天京会战中城南一处重要的防御要地,拱卫着城南防线的不容有失……
从门而进,平缓向上延伸的柏油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法国梧桐,距离道路更远处的,是一排排很“奇怪”的树。
说它们奇怪是因为雨菲自己认不得树名,可它们的树冠又如松树般笔直、尖锐、呈尖塔形美观,细看之下叶子却不是松树叶一样的呈针状,而是扁平条形的对称结构,看多了还会觉得小叶子们柔柔弱弱的很可爱,不过树干高大而笔直像是颇具威严的士兵……
说着士兵,这条路的尽头好像就是:原ROC宪兵总司令部暨现在的雨花台抗樱烈士纪念馆……
有无数影视剧在歌颂英烈的亡魂,哪怕是再不熟悉历史的人也应该对于这故事耳熟能详:当年镇守于此的西南方面军第九师在面对樱花的第六、第一一六师团近乎自杀般的进攻,在经过五个昼夜的惨烈战斗第九师近乎全军覆没,而雨花台在七十六年前曾是这场在天京保卫战中都以最惨烈而著称的白刃战的核心。
它的陷落既象征城内艰苦巷战的开始,也象征东煌人民对于外敌的入侵事业来到一个新的篇章。
西南方面军第九师,全师从战前蜀省被调派过来一共9406人,因为交通问题没有赶上淞江战役最惨烈的时候,只是在快结束时在外围进行了两场有限的阻击战。
随后便被调回到那时的首都天京加入守城部队序列,驻守在雨花台的宪兵司令部,并被给予了三个地方军的团对其进行加强,在天京外围方山失守的情况下,樱花第三特遣军自东南而来,猛攻牛首山、将军山、雨花台等一系列东南城防要地,一周之内战线就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