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近半折损在了那土木堡一战中。
天子被俘,二十万大军灰飞烟来,虽然其主要原因,是朱祁镇这个二货皇帝耳根子软非要听王振那个死太监的,可问题是那些勋贵可多是军中宿将,如果说上位者有错,自然当要死命谏之,向天子说明,行军作战的哪些方略是错误的,是要不得的,是会死人的。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作出了规劝,可问题是,最终导致的后果,而且是在战场上,那么,作为战场主要力量的军方中坚力量:勋贵就自然大受抨击。
而之后,受俘的不少勋贵,最终在朱祁镇的帮助之下,回到了大明,可是,终究是一群被落了脸面的败军之将。而正是因为他们是因为朱祁镇的斡旋,方才得以释归回明的,正因为这个,使得新皇朱祁钰自然不会对这些不但打了败仗,还对那已经被俘逊位的朱祁镇感恩戴德的勋贵重臣们有任何的好感。
所以那朱祁钰上位之后,自然也就借力打力,利用了文武之间相互的不满,着力地打压勋贵,而原本就被勋贵压了一头的那些文臣们总算是有了强力的臂助,自然是不留余力地充当斗士。
而朱祁镇所熟知的那个历史里,正是土木堡之变后,勋贵武臣由此一撅不振,中后期时,大明朝庭,尽为擅长勾心斗角,喜好玩党争,打压异已的文官集团完全把握。
而等再没有了外敌之后,大明的文官集团已然没了最初之时的同仇敌慨,转而开始了内斗,明朝中后期的楚党、浙党,东林党……总之,结党营私这个形容词,用来套在大明朝中后期的文官集团身上,实在是恰如其份之极。
这也是为何那崇祯皇帝最后时刻会发出那样的哀叹,或许,有许多人又会大声地叫嚣拍砖,还不是你个皇帝干的破事,功臣都让你给贬了或者是宰了。
可问题是,身为一个困囚于王府之中生活,然后直接就钻进了皇宫成为了大明天子的年轻人,没有经历过一丝的风风雨雨,更没有深入民间了解疾苦。
他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那些大臣们希望他这个天子知道的。且不管如何,就凭他上位之初就能够将那魏忠贤拿下去,这样的手段足以证明他不是蠢材,奈何身边的那些大臣们眼珠子都忙着去瞪着魏忠贤倒下去之后空出来的那些权力。这就是大明的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这个历史时空,朱祁镇提前数年上位,并且,作为熟悉后世历史走向的穿越人士,朱祁镇很清楚,这个时代,或者说大明帝国的衰落,可以说有相当一部份责任就是落在那个文官集团的身上。
所以,朱祁镇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