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被各大媒体幻想得天花乱坠的“巨星对决”确实没有让观众们失望。成龙用的就是地地道道的醉拳,动作挥舞间见依稀可见当年《醉拳》系列中的酣畅淋漓。
不得不说,片中的成龙确实是老了,没有了年轻时候的灵活,但片中连招式的完整姓还是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那些许多高难度的腰马动作并没有因为照顾成龙的体能消耗而取消,无怪乎成龙自己都说,《功夫之王》是他近年来拍得最辛苦的一部。
成龙“叫苦”,李连杰也没少“遭罪”。他在武侠电影中的招式一向是以潇洒舒展著称。但是这几年他在好莱坞拍的几部电影,完全看不到这种风格的体现,观众看到的只是他在电影里一味斗狠式的猛攻,除了打与被打,就没有任何让人惊艳的妙招。
在这部影片中,大家熟悉的那个李连杰又重新回到了银幕上,这段功夫对决中,袁和平充分的将李连杰的个人风格融入了他的动作中,然后樊云他们几个看到就是李连杰在空中腾挪闪身,落地矫健如龙的潇洒姿态,尤其是那一通形意拳,鲜明的将各种动物的姿态融入其中,让樊云周围的那些老外们看得啧啧称奇。
如果说李浩博的兴奋代表了影院中大部分人的观影状态,那么还有一小部分观影者和马天华一样,正拧着眉头,边看边在思考着一些东西。这群人要么是专业的影评人,要么就是一些大报的资深记者。
在这部影片中,有趣的模仿和致敬随处可见,乍一看上去像是肆无忌惮的东拼西凑,但往往在细节处,能够让功夫迷们找到往曰的印记。只有精彩的细节,才能反映创作的巧思,也才能对得起观众的期望。
《功夫之王》在这方面就上注意得很好,成龙与杰森第一次深入交流,就是在一个酒肆。不论布景还是服装,处处都体现出唐风。再联想到此片的重要角色李连杰、成龙、刘亦菲的身份,分别是和尚、落魄秀才、歌女,恰恰是中国古代传奇中最常见、最有故事的人。很符号化,也很有蕴意,让人击节称赞。无论是玉帝督军华美的长袍,还是走狗士兵手中的刀剑,都体现出好莱坞一流制作应有的实力。
这部影片在细节上反映出来的东西,给马天华这位曾经见证过香港功夫电影兴衰成败的媒体记者心中的感觉是惊叹多过了惊喜。无论是在功夫还是中国元素上,这部影片都给人一种很地道的感觉,甚至完全不像是一部外国导演的作品,要不是李连杰在沙漠里那个“撒尿成雨”的冷幽默带有很明显的好莱坞风格,马天华真该会以为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香港功夫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