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活用经典 一(1 / 4)

山村大医生 飞跃雪岭 3039 字 2021-06-17

周全林最近读了一些书,他的体会是,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和《温病学》还是最值得反复研读和推敲的。读而能思,思而能辨才是重点之中的重点,读懂就很不易了,还要想明白道理,好在周全林的文字功底很好,否则也难以应对古籍中的文字上的重点难点。

当前最强大的教材,也是最普遍使用的《中基》一书是脱胎于《黄帝内经》的,但在病机一项上确避而不谈《黄帝内经》中丰富的病机内容,这是一种忘本的表现,而病机是中医学的灵魂,这种舍本逐末的怪像是怎么产生的,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综其根源正是中医被西医边缘化,传统被现代边缘化的表现。

二千多年前业已形成的先进的中医理念,超越同时代的医学发展,对于近现代的医学也有过人之处。现实是正被近现代形成的标准化科学所取代,中医的路是越走越窄了,主要还是中医的传承方式是一带一的传统模式,不便形成大的格局和普遍的标准,而社会对中医的重视也有些不够,这种一对一的教育是很难壮大中医队伍的,没有队伍就打不了胜仗。

在县乡医院的这些日子,周全林还发现了一个怪现象,有些中医治病追求简化,只看化验单,追求像西药一样的药物通用性,用一类方子治很多人得的类似的病,用这种做法看病就是自毁中医的作法,是舍本逐末的办法,中医是最重视个体差异性的,这个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的体现,是中医就不能偏离这个轨道的,治一个病人就治好一个,而不是治一类好一类,其实并没有彻底治愈,这也是现代中医给人的印像——不能去病根。

中医也绝不会从动物实验中取得有效数据,动物和人的经脉不同,动物与人的五脏六腑不同,完全找不到可比性,药方的剂量和配伍完全是根据单个人体和单一病势的变化来调整的,百人有百样,一种病的外相可能对应几十种内因变化因素,一个中医不号脉就开方给药,是要让内行人笑掉大牙的。可现在就有这样的中医,甚为奇怪。

没有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医中药衰落的主因,中医的传承是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才能保护好的,否则老一代中医的离去之时,就是中医传承的没落之时,这种呐喊是振聋发聩的。在中医的教育上不要西化,要绝对保持华夏古老的传承规律才行。

……

思考再三,治好各种疑难杂症,对于一个医生来说积累丰富的经验很重要。

这一日,赶上周全林值班坐诊,县医院里找中医看病的本来就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