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面对封装起来的一幅画,他却只能朦胧的感觉到内部的大体情况,而不能向卫长青这样的精神系异能,清楚的看到内部的画是什么样的。
“李老,您老这幅画打算多少出手?”卫长青看韩孔雀不说话,立即给了韩孔雀一个感激的眼神,开口询问价格。
李老摸了摸自己的胡子道:“我这幅画肯定是郑板桥真迹,所以价格肯定低不了。”
“您老说个价,不管这画存不存在争议,总是有个价格的吧?”卫长青笑着道,这幅画虽然被李老说的天花乱坠,但是不是真品,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李大爷这次很直接:“历年来郑板桥的竹石图价格增幅很大,我这幅也没打算卖出一个天价,所以只要五百万,要知道原来我最少也要九百万的。”
吴家的吴东此时开口道:“这个价格倒是不太离谱,最近拍卖的一副郑板桥竹石图,估价都要超过九百万。”
吴大爷拉了自己的儿子一把道:“这个谁不知道?主要是郑板桥的真迹可不好鉴定,所以三百万的价格高了。”
“对啊!李大爷,我相信,您要这个价格出手,肯定没有人会接的,毕竟郑板桥的伪作实在是太多了。”卫长青道。
这可是事实,作为一位职业画家,郑板桥画作的存世量比较多,据统计约有7ooo多张。
郑板桥存世的作品中,真伪参半,赝品充斥拍场,有人说“真迹尚不及十分之一”,可以说是真正的十不存一。
这主要是因为郑板桥敢于赚钱,数千年来的人,是耻于谈钱的,大多以为俗不可耐,而郑板桥却有着独到的雅俗观,以为拿画换钱没什么可羞耻的。
&nb岁时的郑板桥,教书已经难以糊口,于是就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当了1o年的职业画家,就是他在后来担任县令期间,认为“苟不入仕途,鬻书卖画,收入较多于廉俸数倍”,并想好了自己的退路,要与李姓的朋友一起卖画为生。
在《署中示舍弟墨》的信中写道:“速装我砚,速携我稿,卖画扬、州,与李同老”。果然,他辞官之后,一直到病逝之前一直作为职业画家,卖画谋生2o年。
《申报馆丛书.续集》载,人们持金银来郑板桥门下求画,门堂外总是布满客人的鞋子,客人在里间默默地等待书画的出炉,买画的人不乏“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冠炼客”,更多的买主则是盐商、徽商之类的富商大贾。
郑板桥把书画作品作为商品来推销,明码标价,按质论值,公开表明自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