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小试牛刀(3 / 4)

扬名 肉末大茄子 3113 字 2023-05-16

“伯德,今日幸得你在场。”蔡邕颔首,看向杨明面带欣喜。

“也不知是哪里来的闹事贼,差点坏了蔡公好事。”杨明感叹道。

“我先前还未察觉,如今看来,那些人应当是先前的宣陵孝子之流。”蔡邕抚着长须道。

“蔡公如何知晓?”杨明疑惑道。

“去岁陛下下诏自责,我上‘密言七事’,曾有提及他们,之后他们便如蝇一般,一有机会便寻我麻烦。”蔡邕苦笑道。

“原来如此。”杨明闻言点头,若有所思。

宣陵孝子,这是察举制下比“二十四孝”更为魔幻之存在。

去年几十个百姓和商贾,跑到汉桓帝与桓思皇后窦氏合葬之宣陵前守陵,然后自称宣陵孝子。

刘宏得知消息后,竟把这几十人尽封为了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乃太子少傅属官,虽秩只有二百石,但因从属东宫,地位不低。

就以太学生举例,在太学学满两年,即可以申请一次考核,若能通过两部经学,便可以为“文学掌故”。

而担任文学掌故两年后,又可以申请一次考核,若是这时考核能够三部经学,方才为太子舍人。

换言之,若从太学出仕,一切顺利也要四年方能当太子舍人。

结果这些人只因跑到宣陵前守陵了一段时间,就和太学生四年苦读一个结果,魔幻主义色彩拉满。

不过杨明此时想的却不止是这个,因为他深知宣陵孝子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是刘宏借势对抗世家大族的手段之一。

最先的那批宣陵孝子或许并非他安排的人,但他机敏地发现,世家弟子都可以靠为“父母”守孝而扬名之时,那百姓自发为汉桓帝守陵不就更孝?

这个逻辑成立之后,他想要重用寒门子弟,或者是其他平民,那安排他们去守陵,然后提拔成太子舍人即可。

站在刘宏的角度,你世家大族都“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我另辟蹊径,重用一些寒门士人有何不可?

知道这个,那么自然能得出的结论便是:宣陵孝子,是刘宏的人。

所以这件事,并不像荀彧分析的只是曹节想控制尚书台那么简单,更不会是蔡邕说的那样宣陵孝子对他的日常骚扰,而是刘宏想、或者同意借这次经学之争打压士人。

换句话说,这已是皇权与臣权的交锋。

如果处理不好这次经学之争,本就因党锢之祸而势微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