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粽子节到(3 / 4)

,再也没用“老乡”称呼过诸葛亮,“快过来给这位兄弟解释一下,端午节的来历。”

见过礼之后,诸葛亮慢慢说道:“我曾经在主公书房的一套百科全书上看到,这个端午节的根本意义似乎是,在夏至时分,阴阳二气运动变化之时,驱瘟防病,护佑人生。”

屈原奇道:“主公不是一直提倡讲科学吗?我听说李世民那厮曾经好几次被主公嘲笑为迷信之徒,几个道士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呀。”

王羲之也道:“就连几个喜欢道术的魏晋狂士,也被三主公训过几次。”

嘲讽李世民的事情,诸葛亮倒是知道。但沈宇对魏晋名士下手的事情,他还是头一次听说。想来,主公也有他的安排。不过那都不要紧,科学这种东西,除了有些希望去博人眼球的言论之外,没有多少人去怀疑他。即便有人说他已经出现了当年宗教的影子,那他也是最符合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信仰。

“主公自然是相信科学的。但科学这东西,挂在嘴上没什么意思。陆放翁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至于阴阳二气什么的,那是先人的看法。出自于积累了上千年的经验,况且现代科学才几百年的光景,虽然发展得很蓬勃,但依然无法将其证伪。”

屈原现在不想听诸葛亮掉书袋。他直截了当的问道:“孔明兄刚才说,端午节是在夏至时分,做些驱瘟防病的事情。他不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吗?你们一人一个说法,弄的我屈原好生糊涂”…

这次,诸葛亮不答反笑,笑得还很爽朗,弄的两个人一头雾水。

“端午节和夏至在六朝期间曾经并重,但随着岁时节日体系的完善,端午最终取代了夏至。夏至的节俗功能也大多移到了夏至。这期间,你屈原老哥的贡献可是功不可没呀。”

屈原好奇道:“难道说,民间传说真的帮助端午节成功的战胜了夏至日。”

“那是当然。”诸葛亮戴着一副理所应当的表情说,“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李二愣子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便是这番道理。”

屈原叹了口气说:“看来我得重新学习一下这个时代的价值观。”

听闻此言,诸葛亮突然想起前些天沈宇告诉自己的事情。那个被称作“思想刻刀”的异能术,真的应该多用两次,把这些人的观念都变成现代人的观念,固定下来。可惜主公依旧念念不忘百家争鸣的盛景,觉得多样化的思想观念才能提供更多的发展选择。

诸葛亮不得不承认的是,沈宇的思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是与非的判断是很容易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