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区,也不允许固步自封。
至于哲学是研究行而上的,属于“道”层面的自然原则,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哲学认为灵魂是永恒的,易经说人是身心一体,心为身之魂,身为心之体。“魂飞魄散”,“失魂落魄”都是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字形容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人,徒具一身皮馕的“熊样”。
关于人死了,灵魂的归宿,中国文化倾向于“人死为大”,“一了百了”,无论多少恩怨一笔勾销,祈逝者走向天堂,以享安福,充分表明中国人的善良心地。无独有偶,西方古典哲学经典也认为看得见的东西是暂时的,看不见的东西是永恒的。人的身体看得见,因此肉胎凡身有生死;人的灵魂看不见,所以灵魂应归为永恒一类的东西。
“正常情况下,在闪米特文化里,一个人的灵魂是他生命力的本体,会留在死者的骨骼中;但是在我们的文化里,相信灵魂不会存于与尸体中,灵魂被转到纪念的石碑里。”美国东方研究院考古学家,此发掘项目负责人戴维·斯考勒说。
芝加哥大学近东方语言文化学教授丹尼思·帕迪对部分墓碑铭名文作了翻译:“我,库特莫娃,帕那莫娃王的仆人,是一个仍然活着的人。我监视为我制作墓的碑文,我将它放在一个永久的寝室,在此寝室中设立一桌佳肴:为上帝享用的一头公牛和一头公羊,还有石碑里的一头公羊是为我的灵魂享用。”帕迪还说,此词汇是用表述灵魂的,nabsh是阿拉米语,在叙利亚北部通用,公元八世纪在美索不达米亚的部分地区也使用这种语言,但是此铭文所用的语言似乎是先前未得到承认的地区方言;在希伯来语中,描述灵魂的相关词语是nefesh.
此石碑除书写外,上面还有雕凿的一幅图景,描绘人死后对文化的透视。画景中一个有胡须的男子,头上戴着带有丝带的帽子,推测可能就是库特莫娃,坐在摆满食物的桌前,举起酒杯,在他的石制食盘里放有面包和烤鸭。
似曾相识的灵牌
参与研究的学者们说,在此地区的其他社会,也有这样的仪式,习惯性地要求人们带上食物和饮料来到死者墓前;此时,死者家属和子孙围聚在一种类似灵寝室的石屋里,在一块平石板上摆满食物,举行类似宴席的祭奠。然而,考古学家在那里没有发现墓穴和死者的遗骨的蛛丝马迹。
关于悼念死者的仪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埃及学者约瑟夫·韦格纳说,对死者的祭祀在中东十分平常;除埃及外,没有人认为,人死后灵魂离开了躯体。在古埃及,人的实体分成各个元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