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孙鞅的迷信。自打秦国公发出求贤令后,作为秦国公的心腹,自然知道找到这个五羖大夫,对秦国公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也在第一时间想到了孟兰皋。在他心里:孟兰皋就已经是顶级贤才了。可等他派人找到孟兰皋后,孟兰皋却告诉他:凭秦国这个现实和秦国公的这个志向,他的学问与本事,连当个官吏都不行。不仅他不行,众观七国,唯有一人有可能做到。这个人就是目前在魏国,当中庶子的卫鞅。
景监接到孟兰皋的来信后,拿着信就跑到秦公哪儿,跟秦公说了这事。
秦公一听景监对孟兰皋的介绍,再看了孟兰皋的信后,就对身在魏国的卫鞅,生出种迫切的希望来。这也不怪秦公的迫切,是因为他的求贤令发出后,人虽然来了不少,可能打动或者说服他的人,还一个都没有。初始,他还抱着极大的期望和热忱,与每一个来自荐者坐席而谈,对每一个自荐者给予他所能拿出来的最高待遇。但几个月下来,他接见了不下于上百贤才,可能做他五羖大夫的,连影子都没有看到。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以后就对来自荐者,他都交给景监先谈一次。他认为,一个自荐者,要是连景监都不能说服,就根本不是什么贤才。当听景监一说,把信一看,他就下令给景监:要他如论如何,也要说服孟兰皋去魏国,把这个唯一有可能,帮自己实现梦想的卫国人卫鞅,给请到秦国来。
景监果然没有让他失望,不久就传来了孟兰皋答应到魏国,去做说服工作。再过了不久,又接到孟兰皋的信,说:已经说服了卫鞅,前来事秦,而且已经离魏扑秦了。
打接到孟兰皋这信后,秦公心里老是痒痒的。就像儿时希冀得到父亲给的什么宝贝,要马上到手似的,那种感觉,所以每天不问一次景监,心里就膈应的慌。搞得景监不是费油什么事,要找秦公,就躲着不让秦公看见自己。
这下好了,期盼已久的公孙鞅来了。景监认为自己终于可以,从秦公的每日一问中,解脱了出来。于是,他在安置好公孙鞅后,就急急忙忙的赶到秦公府,去给秦公报喜去了。
而秦公呢,正在秦公府里烦着呢。打当上这个秦公,就没有安逸一天。亲自接手后,他才有机会知道各国的情况,通过与六国对比,这才知道秦国有多落后。在知道秦国的贫穷和实力与六国的天差地别后,他才认识到:自己的目标定的太高了。还天子之伯?就连恢复穆公祖业,收回被魏夺占的河西之地,按秦国的实力,再努力一百年,也是胡思乱想。
实力不说了,反正就这样,仅凭目前的做法和按祖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