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它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而其随后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轮船招商局先以朱其昂为总办,后以唐廷枢为总办,徐润、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由此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因为李鸿章创办的这些工厂,是官办或官商合办,进入中华民国之后,政客们忙于争权夺利,一些工厂就出现停办或半停办的状态。由此导致一些在工厂里工作的技术工人失去工作。
在上海,英国人就把这些人招募到了这里。为他们维修坦克。
和文祥交谈的一个叫顾秋研的铆工,来自上海兵工厂下属的一个分厂。他向文祥介绍了上海兵工厂的来龙去脉。
上海兵工厂的前身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于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是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洋务企业。它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2800人,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还设有翻译馆、广方言馆等文化教育机构。但是,它在管理上仍然存在着浓厚的衙门习气。
江南制造局最初的建设是向上海租界的美国公司旗记铁厂购买机械厂房和船坞而成立,同年,将原本苏州洋炮局和由容闳向美国买的机器设备抵达一起并入而成。
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制造局造船的部门独立,称作江南船坞,辛亥革命又改称江南造船所。江南制造局本身也于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
一个叫李吉成的钳工以前是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工人,他向文祥介绍了金陵机器制造局的发展过程。
同治四年(1865),李鸿章自江苏巡抚升任两江总督,将原苏州洋炮局迁往南京,扩充后建立金陵机器制造局,简称“金陵机器局”、“金陵制造局”。名义上由清政府委派总办经管,实际大权掌握在英国人马格里手中。该局从外国购置机器,聘用外国工匠作为技术指导,主要生产枪支、火炮、子弹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