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英国人的逻辑(1 / 3)

?

华工营的编制一般是,下辖四个华工连,每个华工连大概在400人左右。每个连配置军事人员管理,其中有1名军官(上尉或中尉),1名军士,4名中士,11名下士和12名士兵。

在华工内部一个连有4名监工,20来个人负责后勤。在连以下还分很多小队。华工营都是中国人做饭给中国人吃,一个华工营有时还会有1到2名中国翻译。

如此大规模的招募,而且作为雇主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对中国的情况还不甚了解,招工的过程中,大多数是委托一些中国的民间组织或个人去进行的。这些组织和个人很多时候为了利润,只追求数量,完全是凑人数。

这样招募来的人就会鱼龙混杂,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华工们来到法国后,交给这些大多数不了解中国的军方人员来管理。

这些军方人员只是死搬硬套地沿用英军的军队管理模式,来管理华工们,而且还带着种族歧视的目光。就是把环境恶劣,危险重重,物资匮乏,这些因素抛开不说。

单就说人之间的交往,用一群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完全不同的人,去管理这么一支另一种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临时拼凑起来的队伍,而且这样的队伍几乎没有通过任何形式的整训。这样的集体可想而知,就会出现层层矛盾。何况,还加上了环境恶劣,危险重重和物资匮乏了呢。

所以各种各样的矛盾始终贯穿了华工们在法国的各个时期,其中的血和泪有时完全不亚于奴隶的遭遇。

贝尔盖特事件刚刚平息不久,在加莱港又传来消息,华工们开始闹罢工,英国方面对华工的指责是不绝于耳。什么“懒惰”,“厚颜无耻”,“没有纪律性”,“暴乱”等等的词都用到了华工们的身上。

文祥听到这些指责,不去看就想,多半是华工们无法忍受,才起来反抗的,虽然华工中不乏存在三教九流中的无赖,但就是无赖,如果没有什么逼不得已的事情,在这样俨然像监狱一样的劳工营里,会轻易拿自己这样的鸡蛋去碰英国的军事管理者吗。

要说厚颜无耻,说这些词的英国管理者才当之无愧。但中国弱小,说起话来直不起腰。文祥只好又往加莱赶去。

加莱港是离英国本土最近的法国港口,而且和布洛涅一样靠近一战的前线,每天的货物吞吐量,可想而知,由此加莱港成为了一战时期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对英军如此重要的港口,作为敌对方的德军,肯定没少关注它,所以德国的飞机就时常光顾这里。一战的时候,飞机也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