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英军华工营(1 / 3)

?第二十六章华工营

1917年是华工进入法国最多的时期,因为索姆河之战造成了英,法两国大量的伤亡,一度对在中国进行华工招募持观望态度的英国,看到法国招募的华工对缓解劳动力短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就转变了态度,也开始在中国大量招募华工。

到1917年8月份,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集团。因为当时的中国局势不容乐观,北洋政府采起了“以工代兵”的政策。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后,这种华工招募才开始变成一种政府行为。

大量的华工就是在这个时期被运送到了法国,运送华工的路线基本有四条:第一条是横穿太平洋经加拿大转乘火车到达加拿大东部,再横穿大西洋到达法国。第二条是横穿太平洋,过巴拿马运河后,横穿大西洋到达法国。第三条是经南中国海,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洋,过苏伊士运河,从地中海到达法国。第四条是过马六甲海峡,经印度洋绕过非洲最南端,过好望角,经大西洋到达法国。

无论是走哪条航路,对于像牲口一样住在下等仓的中国劳工们来说,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远洋人口输送。其中的心酸与苦辣很难用文字把它描述。

而当时的北洋政府,对这样一支劳工大军,赋予一种怎样的使命都非常模糊,而在英,法等雇主们眼里,只是作为“苦力”被运送到了法国。“苦力”一词在西方世界的词汇中是贬义词。

由此种种时代背景,华工们的遭遇和处境是何等地艰难和困苦,从而也能看出当时的北洋政府政客们的目光是何其的短浅,先把他们不拿民众当人看,这样的观点放一边不说,单单就默许和组织华工输出这件事,把目不识丁,而且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和整训的农民放到国际舞台上去展现,这能给中国带来良好的国际地位吗。于此看来,1919年的巴黎和会出现那样的结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如果要给当时的中国政客们一些评价的话,那他们就是彻头彻尾的人口贩子,为了一些红头小利,就把数十万劳工无关他们痛痒地给输送到了欧洲。而且很少去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死活。

中国的许多精英们看到了这一点,要想让已经被输送到欧洲的华工们能给祖国争得颜面,就必须给他们提供教育,这样不遗余力地奔走,使得法国成为了即日本之后又一个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之地。

1917年,在李石曾先生应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北大教授之前,他把文祥推荐到了当时的中国驻法国总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