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45年—公元前221年为东周时期,也即战国时期。在这个混乱的时期,诸侯逐鹿,群雄并起,乱战悠悠,先后涌现了韩、赵、魏、秦、楚、齐、燕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七雄为了更好地争霸,对内行变法图强之策,对外采取连横或合纵之术,演绎了一部纷繁复杂的大国兴亡故事。诸强竞技,分分合合,终归一统。学习战国史,可以将之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感受一个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过程:
一、魏国独领风骚时期
公元前445年,鲁班发明云梯,诸侯间的攻城战更加频繁,中国历史由春秋时期进入到战国时期。彼时,经过春秋时期(前771—前445年)三百多载的兼并战争,周朝的诸侯国已由建国之初的“八百诸侯”缩减至几十个,其中以七雄国力为最强盛、版图最辽阔。虽然周王室以及宋国、中山国等一些小邦还存在,但那时候基本上已是七大国的天下了。
七雄之中,魏国最先强盛起来。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统治时期,用李悝进行变法,在军事上实行任人唯才的制度,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个强国,独霸中原。经过魏武侯的巩固,到魏惠王时期,魏国霸业已成,会盟诸侯相王。
但是所谓盛世之下必有隐患,魏国的霸业在魏武侯时期开始出现了松动,由于不堪政治斗争的迫害或君王冷落,大批生于魏国或入魏的人才逃往他国,魏惠王后期更是挤走了大批人才。如吴起因受魏相公叔排挤而南亡于楚,孙膑因受庞涓迫害而东奔于齐。卫鞅、张仪因在魏不受重用而西投于秦。如此,由于得力人才的大量流失以及各种内外政策的不当,魏的霸主地位逐渐丧失,而楚、齐、秦三国则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尤其是秦国,从魏国得到的人才最多。因为商鞅、张仪等人对于秦国的崛起功不可没,后世因而有“魏才秦用”的说法。由此我们可见,人才的得失对国力的竞争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的,魏、秦两国此消彼长的历程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秦、齐、楚对峙时期
魏国衰微以后,它周围的秦、齐、楚三国先后崛起。
楚国在悼王(前401—前381年在位)时期起用吴起进行变法,齐国在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时期起用邹忌进行变法,秦国在孝公(前361—前338年在位)时期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三国经过变法革除旧弊,相继崛起。
经过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战和公元前341年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