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兵们领完护甲器具,纷纷上船,继续赶往苏州。小山上人和僧官们则奉旨去南京做护国法事。
江南三月,细雨蒙蒙,烟雾笼罩下的花红柳绿,在雨中伶仃清秀,一派新鲜可人。从船上遥望远天,山岭逶迤,芳草萋萋,数不清的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或青或碧,在雨雾中时隐时现,令人心生神往。
僧兵守在船舱里,望着运河两岸的江南风物人情,议论纷纷。运河漕运很繁忙,来往的船只却都有些惶遽。水军的哨船扬起篷帆,沿着河边鱼贯巡游,气氛明显紧张。一路上的渡口桥头都竖起旗帜,大群的乡兵立在旗杆下面,像一群群寒冷的鸭子。两岸的行人缩头缩颈,行色匆匆,就像草丛中藏着猛兽。河边的船坞空空荡荡,渔网挂在竹架上无人照理,孤独地滴着水珠。远处的村庄,人影绰绰,似乎都在加高加固围墙。田野树林里不时闪出一队队旗帜,那是官军在巡逻。
三月的江南,有点冷。
路上的紧张气氛感染了僧兵,他们的心里渐渐投下阴影,感到倭乱是一件冷冰冰的,真实存在的事,剿倭恐怕会死人!倭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虽然没见过,但它对人间的影响已经波及到这里了。
船外突然一阵锣响,僧兵们纷纷出舱观看。
前方是一个渡口,石碑上刻着“上峰桥”。码头上插满了旗帜,大群乡兵聚在岸边,敲着锣,眼巴巴望着船队。几条小船拦住船队,有人喊叫要见僧兵的首领。了缘大师听到动静,来到甲板上,见一条小船载着几位衣冠楚楚的士绅,正向他这里划过来。
士绅们上船,和了缘大师见过礼,为首的白胡子老人腰悬佩剑,自称胡都司,亮出一块令牌和一纸文书,说:“老夫早前在宣大府官至都司,目下辞官回乡,本想归隐山林,安度晚年,却不料家乡闹起了倭寇,早晚不得安生。鄙县阎县令知道我是武官出身,特命我等组织乡兵,守护闾里。老夫不能推辞,只得慨然从命。”
了缘大师不明白胡都司想干什么,就恭维了几句。
胡都司说:“老夫和本地士绅凑出了二百多乡兵,闲时间就在这附近十里八乡巡逻望哨。倭寇不来,就给乡邻壮胆,倭寇来了,也能守住村寨围墙。”
了缘大师感到不可思议,这里离苏州很近,应该是安全的。他问:“倭寇可来过此地?”
胡都司说:“上个月来过几次,他们竟去攻打苏州城,被少林寺的月池师傅打退了。结果,这伙败兵逃到此间,很是烧抢了一番才走掉。”
了缘大师引以为傲,双掌合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