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党校的日子 四(2 / 5)

官僚 大虚无痕 3560 字 2021-06-11

“阶级斗争”。

今天我们人人重读《宣言》,要从执政的标准来思考,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整合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有同学说,读马列原着,有人辅导,跟没人辅导,就如同旅游中有导游跟没导游,就是不一样啊。

……

下午的课,又来了一位“牛人”,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周远方,谈对外宣传工作,题目是《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此人口才极好,他从政治环境、军事环境,到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说起,认为: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评论,大部分是通过媒体表达的,并产生影响,这就叫“舆论环境”。

对这位周远方,胡晨阳神交已久,此人被誉为“新闻官”,“政府公关总管”,还有个外号叫“百问不倒”。

周远方认为:外宣领域,其实就是公共外交领域。

周远方还认为:企业也是一个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他还举了个例子,1907年(清光绪三年),有一家德国企业在我国的兰州承建了一座桥梁,这也是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的桥梁,80年过后,当年那个企业的后继公司依然专门致函兰州市政府,申明合同到期,还派来工程技术人员对大桥进行测查,并提出了维修建议。这家德国企业的诚信无疑使德国的形象大为增色。

授课过程中,周远方有许多“妙言妙语”,诸如:

“信息如同空气般重要。”

“不上电视的新闻如同什么也没发生。”

“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我们,宣传中国的成绩,不要把话说得过满,要留有余地;不要说得过于绝对,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国。”

“用我们的理论武装小泉、武装布什是不可能的,但能影响中间人士。”

“华夏是一辆疾驶的列车,列车不仅很长——有30多个省市,而且乘客很多——56个民族的13亿人。有人站在路边,有人站在万里之外,但都无法看清运动中的列车的外形,更看不清楚车内的情况,于是描述不准的情况在所难免,所以,我们这些从事外宣的人才有事做。”

“尼克松有个体会:三份不友善的报纸比一千把刺刀更可怕。”

“美国‘9.11事件’时,我们有些网友在网上庆幸美国被袭击,美国有些人很不满,问我是怎么回事?我说,那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而不是哲学的思考。”

“南斯拉夫人是坐在沙发上听,等站起来时,发现南斯拉夫已经垮掉了。”

论及记者与政府新闻发言人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